闫薇
据本报了解,深圳证监局正在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华强”,000062.SZ)展开调查。截至目前,调查已经月余。据了解,该公司2007年业已完成的一宗关联交易,又被质疑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在深圳华强把一家还没运营的公司转给大股东5个月后,该公司就产生了非常好的收益,这是始料未及呢还是另有乾坤?
“亚洲最大的主题公园”
正是在这次深圳证监局对深圳华强的调查中,一宗两年前的关联交易,才重新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
2007年5月21日,深圳华强董事会通过决议:分别和芜湖市华强旅游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芜湖旅游城公司”)、深圳华强新城市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城市公司”)签署转让协议,将深圳华强持有的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特欢乐世界”)的85%股权转让给芜湖旅游城公司,5%股权转让给新城市公司。转让完成后,深圳华强将不再持有方特欢乐世界股权。其中,方特欢乐世界的85%股权的转让价格为12750万元人民币,该公司5%股权的转让价格为750万元人民币,合计1.35亿元。
引发质疑的是,方特欢乐世界在2006年10月设立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缘何时过8个月之后,转让价格只有1.35亿元,剩下的1个多亿去了哪里呢?
深圳华强董事会秘书黄志敏解释说:“方特欢乐世界设立时,注册资本为3亿元,但是直至转让的时候也未营业,实际缴纳资金仅为1.5亿元,而深圳华强持有该公司90%股权,将其持有的90%股权以1.35亿元的价格转让,上市公司并未产生损失。”
2004年,华强集团着意开发亚洲最大的主题公园——旅游公园欢乐世界项目。“当时旅游公园的盈利状况华强也没有底,而芜湖市政府予以审批该项目的前提是,深圳华强必须先建公园再建房地产。”深圳华强董事会秘书黄志敏表示。经过磋商,芜湖市政府将旅游用地(150万平方米)和房地产用地(181万平方米)捆绑批给华强集团。“当时拿地的价格非常便宜,包含了许多优惠。”深圳华强内部人士表示。当年底,深圳华强和华强集团双方出资3亿元成立芜湖旅游城公司,深圳华强直接和间接持有其35%和19.6%的股权。
深圳华强对该项目极为重视,在其2006年度公告中表示,要“重点关注和推动芜湖旅游城项目的进展”。为了直接控股项目,2006年,深华强提议专门成立一家公司,负责运营该主题公园及其周边旅游商业配套设施。是年9月,深华强以自有资金和向银行借款现金出资2.7亿元,和旅游城公司共同成立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公司。其中,方特欢乐世界公司负责旅游公园的开发,房地产项目则由新城市公司负责运营。
转让时间关键点
2007年底,方特欢乐世界周边的房地产开始发售。由于2007年房地产的价格攀升,最初计划以每平米2000元价格出售的项目,实际销售价格为每平米4000元左右。
方特欢乐世界的盈利更为喜人,芜湖方特欢乐世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门票为170元每张。记者在《方特欢乐世界2008年安徽省景区发展大会交流材料》中看到,“2008年,方特欢乐世界共接待游客190多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2亿元。今年“五一”三天小长假期间,游客达6万多人,在全省旅游量排名中超过黄山仅次于九华山。“十一”黄金周期间,公园共接待13.2万人次,已成为安徽旅游的新亮点。“
从时间上看,方特欢乐世界2006年10月设立,2007年5月被转移出上市公司。5个月后,该公司开始试营业,2008年4月正式营业。
这样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好项目,为何在其即将盈利的时候,在既没有产生损益,又没有产生增值情况下,从上市公司中分离出去?利用上市公司的资质、资金取得芜湖政府的政策支持,土地优惠,以及银行贷款,待到项目运作完善,上市公司的转让又是一次零收益,而受让方又为大股东华强集团的间接控股子公司,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转让方特欢乐世界的原因,2007年5月,深圳华强公告仅仅描述为:“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公司无法按原先计划的模式进行整体开发运营。根据公司的战略安排,决定对原计划作出调整,不再直接投资芜湖方特欢乐世界项目。”
深圳华强还强调,由于截至转让时,方特欢乐世界尚未营业,当时的定价依据是以方特欢乐世界的注册资本为基准,原股东实际完成出资为依据。转让完成后,方特欢乐世界未缴足的注册资本由新股东按比例承担。转让过程,不存在转让损益。“本公司董事会认为,本次关联交易没有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和中小股东的权益。”这是深圳华强在2007年5月的公告中陈述。
1月8日,记者追问深圳华强董秘黄志敏,当时外部条件变化具体为何,得到的回答是,“深圳华强计划重组,将主营业务转为电子专业市场,因此将非此类业务转出。转让后,有利于上市公司集中资源,大力发展上市公司的优势项目。”
而据深圳华强重组顾问招商证券投行人士透露,后者是于去年下半年承接深圳华强重组规划,也就是将深圳华强定位于专业的电子市场的方案也是2008年下半年才正式提出的。“2007年以前,深圳华强根本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当时深圳的万科、等公司都搞房地产开发,深圳华强也开始到全国去圈地,截至2007年,该公司的业务定位比较混乱,唯一的生产型单位三洋系是亏损的,多数收入是靠房租带来的,2007年是靠炒股取得1.5亿的收入,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上述人士表示。
证监局介入调查
1月8日,深圳证监局信息处工作人员张楠回复记者,尚不能透露任何有关调查深圳华强的具体信息。但是,记者已经从深圳华强以及招商证券处正是证实调查正在进行。自12月6日,本报报道《深圳华强:方寸已乱低价增发高价购资产》后,中国证监会委派深圳证监局立案调查深圳华强,针对4年前深圳华强以1.7亿元的价格从其大股东华强集团手中购买的东莞三洋、华强三洋、三洋设计等三洋系列资产,将以5796.38万元再买回给华强集团;低于净资产向大股东华强集团定向增发,以获得华强集团持有的华强发展,华强发展的盈利状况,以及在股东大会投票事宜上是否存在违规操作展开调查。
据知情者透露,“深圳证监局的领导于12月多次来深圳华强调查,有空就到华强广场来看看,看看来往的人流情况、盈利情况。”此外受调查者还包括参与11月26日股东大会投票的股东。
目前,深圳华强董事会、招商证券负责华强项目工作组已经给深圳证监局以及证监会回应询问,上述监管部门尚未给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