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5年后,当初只投入1.4亿元的中油化建(600546.SH)原大股东——吉化集团,揣着两亿元现金潇洒离开股市。挥一挥手,又带走上市公司全部资产,留下一个“空壳”交与4万名中小股东。
财技:持股39.75%却拿走上市公司全部
2008年12月22日,上市公司的数则公告,为市场流传两个多月的重组传闻画上休止符。当天,中油化建宣布,吉化集团与山煤集团经过协商,前者以6.2亿元的总价格,将其所持有的上市公司39.75%股权转让,而后者以7家煤炭贸易公司的股权资产作为代价,受让上述股份。
不过,靠石油化工起家的吉化集团,对当“煤老板”这份有“钱途”的事业并不感冒,7家煤炭贸易公司随后被证明不过是其从上市公司撤离的一块垫脚石。根据吉化集团与山煤集团的交易安排,在股份完成转让的同时,吉化集团便以这7家煤炭贸易公司作为对价,与中油化建的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资产置换。由此,吉化集团失去中油化建39.75%的股权,却获得了这家上市公司100%的资产。
2008年三季度财报显示,中油化建总资产为15.8668亿元,总负债9.54亿元,净资产6.33亿元——这些资产将随着吉化集团的撤出,被一并带走。
惊奇:5年增值6.72倍
如果人们能将时间的指针拨回5年前,将不得不佩服这家大股东的惊人财技。资料显示,上市前的中油化建远没有今天这么“富裕”。该公司于2003年7月31日上市,上市前一个月的财务报表显示:中油化建当时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仅有4.84亿元、1.403亿元,吉化集团和吉林高新区华林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有77.54%和15.97%的股份。照此计算,两大股东当时投入的资产仅有1.31亿元。
据了解,吉化集团和华林实业存在关联关系,华林实业法人代表闻月华,1991年至1995年曾任吉化集团公司建设公司财务副处长,1995年至2000年任吉化集团公司建设公司财务处长、副总会计师。
在上市过程中,中油化建向公众投资者以每股人民币10.51元的价格,发行4000万股普通股,共募集资金4.20亿元。富裕起来的上市公司自然不忘回报投资者,2003年、2004年、2005年底,分别向投资者每10股分红1.0元、1.3元和0.2元,分红合计2750万元(吉化集团和华林实业当时分别持股49.34%和10.17%,从中分到约1650万元)。
扣除上市后的分红,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油化建现在的股东权益构成,6.33亿元净资产中,发起人投入1.403亿元,公众投资者募集的资金为4.20亿元,以及7270万元的历年利润滚存。
从发起设立到最后撤出,吉化集团及一致行动人投入1.31亿元,却最终拿走了6.495亿元(6.33亿元净资产+1650万元分红),而当年投入4.20亿元的公众投资者,5年只分到1100万元。
事实上,上面这些还不是吉化集团获得的全部,它在二级市场上的减持利润同样丰厚。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股改完成后第二大股东华林实业共持有中油化建2457万股,而到2008年三季报时,其持股量已减至957万股,减持了1500万股。中油化建的减持公告显示,华林实业的减持行为主要集中在2007年7月至10月期间。当时,公司股价正在14元至16元的区间内高位震荡,减持的平均成本在15元附近。由此,加上华林实业在二级市场上套现的2.25亿元,吉化集团最终得到8.745亿元,资产5年间增值了6.72倍。
一家企业,5年间的利润总额不过一亿元,然而在证券市场走一遭后,却为它的大股东带来7亿多元的增值。
股价:先涨后跌
在吉化集团撤退过程中甘当雷锋的山煤集团,顺利得到中油化建的控股股东地位,由此打开整体上市之门。
按照计划,上市公司将向山煤集团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购买资产,非公开发行价格为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5.94元/股,最终形成山煤集团拥有的3家煤炭开采公司的股权(分别为山西大平煤业有限公司35%的股权、山西省长治经坊煤业有限公司75%的股权、山西凌志达煤业有限公司62.99%的股权)、18家煤炭贸易公司100%的股权及其本部与内销煤炭业务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全部进入上市公司。
中油化建的重组公告公布后,一度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封上涨停。然而好景不长,其走势很快回落,将之前涨幅吞噬过半。
质疑:新注入资产质量堪忧
“考虑到本次置换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并且未来需要大量的资本开支,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谨慎对待本次资本运作行为。”一向不愿得罪上市公司的券商分析师,少有地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负面看法。2008年12月24日,光大证券资深分析师郭国栋,在《羊城晚报》发表署名文章提示风险并给予卖出评级。文章发表当天,中油化建结束连续两日涨停走势,股价折身下跌。
在随后的媒体采访中,郭国栋认为山煤集团的资产质量堪忧,远低于目前已上市煤炭企业,同时估值也高于目前行业水平。据了解,中油化建获注的资产囊括了山煤集团煤炭开采和煤炭贸易两大业务板块。其中,最主要的资产是5家煤炭开采公司的股权以及25家煤炭贸易公司。
他指出,山煤集团的5个煤炭开采企业中,有3个为资源枯竭后改扩建矿井,而资源枯竭的矿井要再进行开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成本较新矿会高出很多。
“从产能角度看,山煤集团与其他上市煤炭企业也有些差距,国内上市煤炭公司产能大多在千万吨以上。山煤集团煤炭开采核准能力为750万吨/年,而2007年集团下属煤炭开采企业仅生产煤炭395万吨,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此外,这次注入的煤炭贸易公司质地同样堪忧,如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大同有限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高达37.53亿元,但净利润却为亏损788万元;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朔州有限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0.16亿元,净利润也仅有2666万元。”另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
“山煤集团注入资产的市盈率高于目前二级市场上的估值水平。该公司的方案(能否获得最终)审批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郭国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