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邓 瑶 本报记者 高江虹 庄颖 北京、日照报道
从日照市区驱车半小时即可到达岚山区,高速公路的一边沿海,一边老远即可望见日照钢铁集团(下称日照钢铁)的高炉和烟囱。整个日照钢铁十分紧凑地坐落在海边极低的丘陵中。
日照钢铁与岚山港区近可相望的距离,于是有了著名的低运费和由此产生的逾10亿“相对利润”。
2003年,杜双华为日照钢铁选址时,避开的国家规划给山东钢铁的奎山,则更靠近石臼港。根据《日照港总体规划》,日照港包括石臼、岚山两个港区,岚山港区的远景吞吐能力将更为优秀。在港区的另一方向,日照钢铁早已计划好要建一个自己的铁矿石码头,相应的填海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可是目前已经停工,等待重组的结果和重新规划。
除了码头项目,包括日照钢铁2008年5月所签的两条H型钢生产线工程设计合同(预计2010年建成投产)在内的规划,到下半年,都重新进入等待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说,岚山港区边上并立两个千万吨级钢铁生产基地的不可能,决定了重组提出的极大可能。
12月2日,山东钢铁集团(下称山东钢铁)聘请的财务审计团队:高盛亚洲公司、安永华明会计事务所、方达律师事务所、英国富而德律师事务所,一起进驻日照钢铁。
与11月5日双方所举行的重组意向书签字仪式不同,杜双华出席了事务所顾问合作的签约仪式。
这是自从山东钢铁集团与日照钢铁签署重组协议以来,日照钢铁方面首次公开表态:“将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配合山东省钢铁工业布局调整,有力推进山东钢铁重组规划实施。”
此期间,11月10日,日照钢铁启动裁员;11月15日,业界出现传言:日照钢铁并不愿被重组,但在有关方面使出“断贷”狠招致使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杜双华被迫就范。
但此时,市场对日照钢铁被银行“断贷”和大规模裁员的疑云尚未散去。日照钢铁经历了什么样的市场起伏?“断贷”是真是假?大手笔裁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