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怡琳
分众传媒控股(NASDAQ:FMCN,简称“分众”)董事局主席江南春坚称:此次与新浪的换股计划始于两周前与曹国伟的一次谈话,不过他也承认,对数字化媒体的思考和规划“我很早就开始了”。
2008年12月24日,江南春就此次与新浪网的换股交易细节接受了本报专访。
江南春说,他未来的“重心”将放到新浪-分众的业务平台上,而他将为此平台贡献他在广告需求上的思考。
关于并购方案
其实决策的确非常快。想法是来自于曹国伟和我在两周前的一次谈话,我们觉得实现这么一次媒体组合是可行的。我想它的主要意义是很明显的,因为本身两家都是新媒体,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组合,可以搭建一个更完善的新媒体平台;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整合来为主流消费群体进行一个全时空的有效的服务解决方案。基于上述这两点,我们觉得方向是对的。下一步就是怎么在方法上找到一个两方面都满意的结果。
我们原本的计划是想把分众所有的业务都并过去,但是你知道好耶公司的性质是一个互联网的广告代理商,它和各类互联网公司都有业务,它也并入新浪,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就采取了现在的这个方案。
同时对好耶来讲也实现了资本市场的登陆。
(有人说,你们这次交易是寒冬中的抱团。)外界所说的寒冬期,其实从我们两家的利润状况、营业状况来说都非常好,两家在各自的行业内都是领导性的品牌。金融危机来了,其实给我们做企业最大的影响就是要思考如何寻找可持续的发展。我这次最大的体会就是,世界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周期,这样的时刻,应该是时候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
关于定价过程
我们没有聘请财务顾问,不过两家公司都分别找了知名的海外投行来评估公允价值。
不过我想说的是,你看看我们的董事会名单就知道了,我们这些董事都是非常专业的投资家,所以此次定价过程其实也包涵了三个层面的认同:其一是,我和曹总这样的高管团队在核心价值上的认同;其二是董事会层面的评估;最后就是第三方的专业机构。至于具体的定价方法,我们并没有只采取某种方法,专业的投资机构会对什么是合理的公允区间做出一个判断。因为资产合并,的确双方都需要一个合适的价格。
关于股东
(双方本来就有四方股东是重合的,他们在此次交易中有扮演什么角色吗?)从股东角度出发,他们其实就是希望看到公司可持续的增长能力,我们在换股之后是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的。
早年分众和聚众的合并是竞争对手层面的,但此次的合并在业务上则是互补型的,当然会有很多投资人,尤其是海外的投资人一下子无法接受,这在数字媒体领域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关于个人规划
(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这次增发换股交易之后,您个人的关注重心将会转移到哪里?)毫无疑问,我肯定会把重心放到新浪-分众的业务平台上去。我可以给这个平台的贡献就是在广告需求上的思考。怎么去创造客户的需求,包括现实层面可能出现的商业机会,以及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变化。我一直提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六大趋势,其实,对数字化媒体的思考和规划我很早就开始了。
关于整合
其实,大家有种习惯性思维,觉得这么两家大的公司合并,一定会存在很大困难。其实分众和新浪之间是非常熟悉的。
曹国伟还是分众的董事。如果分众有三千个客户,而新浪的客户大约在其1/3的比例,即使这一千的客户大家都重合,我们也还有剩余两千个客户可以挖掘需求。在这两千个客户中,它们有好多还没有尝试过互联网、VIDEO的广告,它们还在进行传统的电视广告。分众会保持相对的独立运作,但合作的空间非常大。
(分众合并过去的资产是不是会进行重大调整?)这和此次交易没有很大关系。我们一直基于消费者生活形态的特征在对分众的各个网络进行正常的优化。比如很多酒店屏幕,其实我们是根据酒店客人消费形态、滞留的时间长度特征,对很多位置进行一个升级,换成框架2.0的屏。这样,酒店客人在滞留较短的时间内可以看到更多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