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然
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或许应该收缩战线。但英特尔总裁兼CEO保罗·欧德宁显然并不同意这个观点,“走出经济危机依靠的不是节流,而是投资。”
保罗·欧德宁在近期访华期间,宣布在华投资三个新项目,其中为深圳创意科技注资2000万美元,这也是英特尔对中国环保科技领域的第一笔投资。另外,英特尔正在中国投入1.5亿美元,支持67个项目,以推动IT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和提升本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
1974年,保罗·欧德宁就进入英特尔工作,与英特尔共同度过了数次危机,而在每次金融危机来临时,英特尔都是按照既定计划前行,使得在下一个经济周期,英特尔仍然保持遥遥领先。
为未来投资
《经济观察报》: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行业首当其冲,随之IT支出减少,英特尔是否已经感受到了IT需求放缓的影响?
保罗·欧德宁:在前三季度当中,英特尔还没有看到来自金融行业订货减少给英特尔带来的任何影响,但第四季度的结果还没有出来。现在我们看到有那么多金融机构遇到困难,所以我们认为,金融机构的采购会使英特尔受到一些干扰。
但是对于一家金融机构来说,IT是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差异化优势所在。只有通过IT系统,他们才能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把握住套利的机会。在以前几轮的经济下滑周期中,我们看到金融机构,反而更多的投资IT产品和工具。因为英特尔的产品是帮助人们提高效率和生产率的,在经济下滑的阶段,在提高效率和生产率方面做出投资是更加重要的。
《经济观察报》:英特尔在抵御金融危机方面有哪些优势?为应对危机,英特尔采取了哪些应变措施?
保罗·欧德宁:英特尔1968年成立,40年以后英特尔收入约400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英特尔进展非常顺利。英特尔去年净收入70亿美元,今年会超过这样的水平,实现87个季度连续盈利。英特尔每年现金约110亿美元,尤其是这样的环境下,身处资金密集型行业,充裕的流动现金对英特尔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
2006年,英特尔公司进行了一场大规模重组 (全球裁员10500名员工,占英特尔全球现有10万名员工中的约10%,为2007年节约20亿美元成本,2008年节约30亿美元成本)。英特尔进行结构上的重组,并不是因为当时遇到困难。因为重组的时候,英特尔的利润情况是非常好的,但是之所以进行重组,是因为我清晰地看到,整个产业在发生变化,所以英特尔的成本结构也应当做相应的调整,去适应整个行业的变化。当然,当时我做公司重组的时候,我并没有预见到全球经济的下滑。但事实是,英特尔在全球经济下滑之前,就已经自身做了调整。
我想现在的确是投资最好的时候,这是我们处在一个大的转折点的时候,如果有所作为的话,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其他公司遇到问题,他们没有钱投资了,我们的竞争对手碰到了两年以前我遇到的情况,而且困难程度更大,所以变革时机非常重要。
当危机来临时,无法通过省钱、节约从危机当中走出来,英特尔是非常坚信这个道理的,英特尔明年所有投资计划保持不变,最大一笔投资是32纳米技术投入生产线当中。
《经济观察报》:英特尔反复强调自己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是否与英特尔在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有关?
保罗·欧德宁:英特尔没有垄断,英特尔有很多竞争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一旦赶不上我们了,就会说我们垄断。半导体行业是竞争性最强的行业,我们来看下有多少公司消失了,这并不是哪家公司垄断,而是创新决定一切,有好产品就能生存下来。比如2005、2006年,AMD的产品比我们好,我们就遇到了麻烦,这是正常的周期,互相领跑、互相追赶。英特尔在创新方面没有任何垄断,任何公司都可以提出新想法,最终还是要拿出好产品才能成功,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
聚焦中国
《经济观察报》:尽管很多跨国公司选择中国作为避风港,但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向中国市场传导,英特尔如何评估中国市场的机会?
保罗·欧德宁:中国现在深深植根于全球经济当中,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哪个公司能够独善其身,所有人、所有国家、所有公司都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在过去30年当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让全世界惊艳,中国GDP增长率至少每年可以达到7%,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会嫉妒、羡慕的数字。不仅如此,英特尔非常看好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中国会成为计算机类产品的最大市场,现在已经是第二大了。
《经济观察报》:英特尔已经在中国成立两家封装测试工厂,投资25亿美元的大连芯片工厂也将于2010年投产,但现在,中国已不是成本最低的世界制造工厂,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方向会发生哪些转变?
保罗·欧德宁:昨天的比较优势不一定是今天的比较优势,过去30年,驱动中国的发展动力不会同样推动今后30年的发展。英特尔在大连建立了亚洲第一家晶圆厂,为什么选址在中国?半导体工厂是资本密集型的,不一定是劳动密集型的。英特尔在中国建厂并不是为了减少人工成本,英特尔希望充分利用中国发达的教育和高科技人才。英特尔宣布在大连建设芯片工厂,被大连政府告知,这对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具有转折意义。
今天越南的劳动成本比中国低得多,所以英特尔应该考虑一下,将来向哪个方向发展。我认为中国创新不仅仅是中国制造,这是非常正确的目标,应该继续建立中国的知识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