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海啸面前,曾经的“海誓山盟”显得如此苍白和乏力。
再融资计划、投资海外股票市场以及拟与富通成立合资公司三部曲,本是(601318.SH)20年发展进程中最“大手笔”的投融资计划,代表着平安综合金融架构的扩张、进军海外资本市场的梦想起航。
但2008年是一个令无数金融企业家梦魇惊魂的年景,平安亦未能免于“天灾”。至2008年10月,平安用暂停、终止、解除和减值准备等一系列举措,宣告了平安2008年财富梦舟的搁浅。
美好的开始
在2008年到来之前,平安已完成由单一保险业务向金融保险集团的跃进,定位于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位一体,集团旗下的九家子公司各执一枚金融系牌照。
2007年11月,平安决定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并逐步将股票投资增加到4.99%。在平安高层看来,富通集团也是银行、保险、资产管理三驾马车的结构,很难找到这样一家与平安模式相匹配的欧洲金融机构。
而富通并没有像大多数欧洲企业那样对来自亚洲的并购行为表现为反感、防御和抵制,而是谦逊地表示欢迎,还邀请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加入其董事会,并认为平安给富通带来更多认知亚洲市场的机会。现在看来,富通这些欢迎辞显然空洞、虚伪多于真实、厚道。
彼时,平安对这次财务投资行为信心百倍,认定这将是一次有助于提高保险资金收益的的、符合优化资产全球配置的战略决策。平安对这一交易的评价是:“中国平安可以学习富通集团在交叉销售、风险管理以及产品设计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令此次交易取得极具价值的协同效应。”
而市场分析人士也看好平安此番财务投资。当时平安A股股价也冲破百元,仍然在攀升、攀升。
投资之殇
但这种好评没过多久就被淹没。
2008年1月21日,平安董事会通过融资规模超过千亿元的议案,市场一片哗然。平安A股股价在此后的六个交易日内出现三个跌停。
投资者对平安要那么多钱去做什么充满疑问,而平安只是委婉地表示将投资于政府批准和政策允许的国内外项目,但对项目状况却避而不谈。这使投资者对平安的融资前景预感到极大的不确定性。
而平安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曾表示:“我在平安20年,‘谨慎’和‘增长’是最能代表平安特点的四个字。再融资计划是为了实现公司长期战略计划,平安要成为世界一流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一定能为广大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回报。”
3月5日,在质疑声中平安千亿再融资计划以超过92%的赞成率获得股东大会通过。4月2日,平安与富通签订协议,以现金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元人民币)收购富通集团旗下的富通投资管理公司50%的股权,与富通成立合资公司。
在等待批准的过程中,平安和全球投资者一起感受到惊天动地的金融海啸。5月8日,平安发布公告称:“至少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本公司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
10月6日,平安宣布终止和富通成立合资管理公司的合约,“由于目前市场环境及状况,经公司与富通协商,估计交易完成的先决条件无法完全满足。”这一天,平安还发布公告称,平安投资富通股票浮亏157亿元,这笔浮亏将转入公司利润表,并且将在三季报中对富通集团的股票投资计提拨备。
随着富通股票的不断贬值,到2008年12月15日,平安投资富通股票的浮亏已不止157亿元。虽然富通集团因比利时业务国有化及出售交易涉嫌侵害小股东利益而被起诉,但法院如何裁决还有不确定性,而最终的结果也无法改变平安投资富通238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与此同时,平安已经开始反省、调整,并明确表示将回归国内市场,做好主营保险业务。 12月15日,平安集团为旗下子公司增资200亿元人民币,使平安人寿资本金从38亿元增加至238亿元,以支持平安人寿2009年的市场拓展和布局。另据了解,平安集团的管理团队正在为旗下每一家子公司制定更具挑战性的五年战略规划。市场人士戏说:“看来,平安并没有到揭不开锅的时候。”
2008年对于平安来说,是苦涩而漫长的。但对于20岁的平安来说,也许教训来得还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