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欧志葵)三鹿集团破产案正在审理之中。记者昨日从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此前截至10月31日时三鹿集团净资产为-2.01亿元,但到目前为止,三鹿集团净资产变为-11.03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故石家庄一家银行作为该集团的债权人,已向当地法院提请三鹿集团破产清算,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并已将申请裁定书在本周送达三鹿。
三鹿集团严重资不抵债
据石家庄市政府介绍,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三鹿集团于9月12日全面停产。截至10月31日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17.62亿元,净资产-2.01亿元。
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目前,三鹿集团净资产为-11.03亿元(不包括10月31日后企业新发生的各种费用),也就是说,三鹿总负债达26.64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据悉,率先对三鹿集团提请破产清算申请的石家庄商业银行和平西路支行,其是三鹿集团的债权人之一。目前,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受理该申请的裁定书已于2008年12月23日送达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为三鹿集团的潜在收购方,三元股份董事会秘书王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也是昨天才刚刚拿到法院受理申请的裁定书,并就此事拟定了公告,会同裁定书一起传给了上交所,“如果今天能审核通过,最早明天大家就会见到公告,了解三元对此事的回应。”
至于公告的具体内容,王钤称不便透露。但她也表示,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重组方案的调整问题,“仍需要董事会开会后才能决定”。
数百名经销商索要欠款
实际上,此次“三鹿破产”消息是从经销商处传出的。12月23日,记者从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的三鹿经销商处获悉,三鹿液态奶、三鹿奶粉事业部处分别向他们作出电话通知,称三鹿于23日上午宣布破产。
“三鹿破产”的消息引发了经销商恐慌,因为根据破产法规定,他们处于优先偿还顺序下游。23、24日连续两天,几百名来自全国的经销商聚集在河北石家庄向当地政府上访、索欠款。石家庄市政府在昨天的发布会上表示,“经销商上访过程中人数最高时近300人,情绪平稳,没有出现游行等过激行为”。
根据石家庄政府公开资料显示,自9月12日三鹿集团向社会公开召回问题产品至10月31日,共召回产品总值近10亿元。而这些召回产品的款项,均是由经销商们垫付的。有深圳经销商告诉记者说,“当时三鹿承诺先给我们三成的货款,剩下的七成以后还,但一直以各种理由拖着。”另外,还有部分欠款是给三鹿促销员。“三鹿陆续把促销员推给经销商,包括社保都由我们来付款。”据该经销商介绍,后来三鹿同意支付促销员截至9月的薪酬,但穗深莞三地仍有超过百名促销员未拿到近3个月的工钱。
对此,当地政府也证实,当时该市政府和省政府积极协助企业于10月10日筹措3亿元资金,以商贸公司名义给每位经销商解决了30%的货款,同时与经销商签订了还款协议,约定于2009年1月10日左右再支付一定比例货款,剩余部分等企业正常生产半年内全部付清。
昨天,当地政府表示,对于经销商的欠款问题,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已召开了紧急会议议定:协调企业必须承诺合同的有效性;企业必须全面履行合同的各项承诺,并于09年1月10日确保再支付经销商30%货款;企业对所有经销商都要一视同仁,到时一定要将货款按比例拨到每位经销商的指定账户上。河北省政府方面还表示,如企业筹资困难,政府将积极协调给予保证。
记者观察
“巨人”之死引发的思考
中国最大的奶粉企业三鹿集团,破产在即。
2007年,三鹿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0.16亿元,在中国奶粉市场占有18%份额。然而,今年夏天,始于“三鹿奶粉致多名婴儿肾结石”的毒奶粉事件,让如日中天的三鹿生命戛然而止。
“巨人”之死,总是令人痛心。然而,巨人为何而死,尤值得深思。
其实,三鹿的成长过程也充满艰辛。1956年2月16日,散居在石家庄郊区的18户奶农,把32头牛、170只羊赶到一起,组成“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这就是三鹿集团的前身。1983年三鹿与东北和杭州的两家食品厂共同完成“化母乳化奶粉”攻关项目,这就是三鹿最初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
1993年11月,三鹿与唐山市第二乳品厂实行“产品联合”,即OEM(贴牌生产)。之后三鹿又控股参股多家企业,但OEM模式并没有消失。三鹿采取方式是,以品牌作为交换,收取51%的利润。在经营管理上,三鹿有派驻人员,但由于三鹿不掌控工厂,所起的作用不大。这种贴牌生产能迅速带来规模的扩张,可也给三鹿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风险。
最近几年,液态奶利润直线下滑,奶粉利润率高达10%—15%,而奶粉产销正是三鹿优势所在,三鹿借此快速扩张。2004年三鹿拥有21家工厂中就有6家贴牌企业。2005年,三鹿与恒天然合资,获得一笔雄厚的资金,让其快速扩张更有“底气”。截至今年9月初,三鹿旗下的工厂已达到40多家,公司产能达到年产奶粉25万吨和液态奶8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2005年三鹿销售额为74.53亿元,2006年达到87亿元,2007年则达到100多亿元。
业内人士早已担忧,“三鹿扩张太快了”。三鹿的快速扩张对原料奶产生巨大需求,但河北地区因为有更多乳企的加入,奶源争夺加剧。为了满足对奶源的需求,三鹿在奶源管理上走向混乱,对收购奶源的要求变低,这就给了造假者可乘之机。据《财经网》报道,据其调查,三鹿在石家庄收奶时对原奶要求比其他企业低。这与三鹿30多万吨产能中有25万吨的奶粉产能有直接关系,而其他企业在当地少有奶粉工厂,无法消化质量较差奶源。
三鹿走到破产这一步,并不是个案。广东某奶粉企业销售总监黄先生指出,国内不少乳企也存在过度扩张的问题。他们的经营理念都是:以“市场”为主导,以“营销”为重,而对最基础的奶源建设却顾不上。奶源管理一片混乱:不扎实建设奶源,没有奶源就去抢;终端大打价格战,上游则不断挤压奶源收购价。此外,在销售上,不踏实研发产品,却制造出各种概念、花哨的营销手段来促销,最终“出事”。
过去十年,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迅猛,每年增速均超过10%以上。一些龙头乳企年增速甚至超过30%。其发展路径,无不是以强势营销手段刺激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带动产能迅速扩张。但与此同时,中国乳业的奶源环节建设却相当滞后,企业原奶供应主要依靠分散奶农,除供应得不到保障、经常引发“抢奶”纠纷外,原奶安全性更得不到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经历这场灾难,乳企们对过往的经营理念将自我修正,回归踏实。这对于中国乳企来说,未必不是一个好事。
■律师观点
三鹿受害人
能否优先赔偿?
本报讯(记者/欧志葵)三鹿破产已成定局。然而在这起破产案中,因三鹿奶粉致病的患者、三鹿集团的众多员工、未收到欠款的供货商经销商,他们的利益能否在三鹿破产后得到保证?
据广东华之杰律师事务所张衍律师分析,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公司破产清偿时首先要保证职工的工资、保险等,其次是税款,最后才是普通债权。经销商、消费者的债权都属于普通债权。以三鹿目前的状况而言,在偿还了银行有担保抵押债务之后,经销商和患者债权恐难得到保证。
不过,对于三鹿奶粉受害者的赔偿,也有法律界人士认为,在获得赔偿的顺序中,破产费用、公益债务有优先清偿权,此外是工人工资、普通债务(如经销商的债务)等。破产法明确规定,破产公司财产致人损害的债务属于公益债务。“所以在破产受理后受害人提出诉讼,又被认定为公益债务的,可能获得优先赔偿。”
张卓宇是广东省卫生厅确认的首例因服用三鹿奶粉而导致肾结石的消费者。其代理律师陈北元向记者表示,担心银行成为最大债权人是否会影响受害人索赔。“三鹿现在提出破产,肯定会引起受害者的关注,他们会更焦急,希望政府部门尽快把赔偿方案公诸于众。”陈北元称,他并不看好向三鹿索赔会走入诉讼程序,因为这等于完全把受害者推到孤立无援的境况。
据12月1日卫生部对外发出通报称,截至11月27日8时,全国累计报告因食用三鹿牌奶粉和其他个别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万余人,其中仅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累计筛查婴幼儿2238万余人次。
此前,有报道称,12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卫生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确认,相关部门正在就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赔偿方案进行论证。而赔偿方案涉及金额或在40亿元左右。其中,26亿元的检查费用由政府负担,其余的资金则由22家问题奶粉企业,按各自品牌产品确诊患儿数量、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三聚氰胺检测结果等综合考虑进行分配,三鹿需要支付9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