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文 胡怡琳
尽管收购上海三得利啤酒公司的计划未果,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简称“华润雪花”)还是通过自建生产基地闯入了上海滩。
12月18日,华润雪花投资6.5亿元自建的上海生产基地在上海宝山工业园开工,设计产能40万千升,计划2010年正式投产。
这虽然比华润雪花的原来布局上海的计划晚了三年,但还是抢在了其东部沿海市场强劲对手百威英博啤酒集团(简称“百威英博”)在华业务整合完成之前。
上海攻略
进入上海之前,华润雪花已经于2004年通过收购的方式在江苏、浙江布下了生产基地。
2004年3月,华润雪花收购钱江啤酒70%股权,撬开华东大门。同年9月,华润雪花收购澳大利亚狮王啤酒集团(LionNathanLimited)在中国啤酒业务的所有权益,包括其位于苏州、常州和无锡的3家啤酒厂。
就是在彼时,华润雪花谋划布局上海市场。华润雪花内部人士透露,当时,华润雪花希望通过收购上海三得利啤酒公司而在上海设立自己的生产基地,但是2004年到2005年间,经过多轮谈判,最终因为三得利方面坚持控股权,双方谈判失败,华润雪花通过收购进入上海市场的计划未遂。另外,当时上海政府方面对于引入大型啤酒生产基地项目也很谨慎,主要是因为工业污染、消耗当地水资源。
收购上海三得利啤酒公司谈崩后,华润雪花便着力在上海新建生产基地的思路。回忆布局上海的历程,华润雪花总经理王群说,一方面是因为两年多前公司的“沿江沿海”工厂布局策略改变为“全国布局”策略,所以上海生产基地推进事宜暂时放缓;另一方面,在上海寻找机会“用了很长时间”。“走到今天,我们还是选择了自建工厂模式,而且各方面的政府审批、手续都已经完备,这次上海建厂完成了我们当初‘沿江沿海’策略的一个重要布点。”
在此之前,华润雪花在上海市场主要是通过江苏、浙江的生产基地供应产品。但与华润雪花在东部沿海布局中的另外两个支点——江苏、浙江的市场相比,上海无论在产能还是销售上,都是最弱一环。华润雪花内部人士透露,华润雪花在江苏、浙江的市场占有率都已达到60%以上,但在上海目前主要只是通过以前收购的狮王啤酒旗下的“世好”啤酒维持一定的销售渠道。
目前,上海啤酒市场的普通啤酒中,占据主要位置的是三得利、力波,早在1996年就进入上海的三得利啤酒目前已占据上海啤酒市场50%左右的市场份额;而青岛啤酒在1999年起就以收购其他企业工厂的方式进入了上海市场,目前占有约20%的市场份额,优势在上海中高端啤酒市场;百威啤酒则占据了上海高档啤酒的绝对主导地位。
据本报记者了解,此次华润雪花的上海工厂将以“雪花”品牌为主导,这无疑是其在增强其东部沿海的薄弱之处。
与对手赛跑
在东部沿海,华润雪花目前最大的对手是百威英博。
在收购美国AB之前,英博在中国的福建、浙江等多个省份都拥有市场第一、第二的份额,且拥有多个区域强势品牌。收购美国AB后,英博得到了在中国高端市场占据第一份额的“百威”品牌,还有正在逐渐走向全国的中高端品牌哈尔滨啤酒。
不过,刚刚完成收购的百威英博,接下来集中精力于在华业务的整合,这将给包括华润雪花在内的同行留出时间。
在王群看来,百威英博对中国啤酒市场中的二三线企业的影响大于啤酒第一梯队。“(英博、美国AB)这两个公司合并从短期内来说,他们只是1+1的结果,但是,英博和AB从他们各自的品牌定位上来看,重合性不大,基本是互补的,通过一年、二年或三年的整合,会有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市场战略的形成,到那个时候,新英博对整个中国啤酒市场的影响才能够显现出来。”
除了与竞争对手赛跑,华润雪花还需要抵抗中国啤酒行业今年出现的增速放缓。到今年10月份,行业统计的增长率是6%左右,而企业的估计更悲观,有些甚至认为今年是负增长。2007年中国啤酒市场的产量增幅则为14%,销售收入增幅为16%,情形大大好于2008年。
王群对2009年中国啤酒行业的增速仍持非乐观判断,不过,华润雪花并不打算收缩战线。“该扩张还是扩张。”王群说。经济危机一爆发,资产价格大幅跌,华润雪花观察到中国啤酒市场上,很多的啤酒企业原来是待价而估,现在则是卖不出去了。
另据上述华润雪花内部人士透露,华润雪花已经在加大收购资金的储备。意向收购的区域主要是华润雪花没有进入或者未获得优势地位的市场,比如上海、山东、江西、西北、华南等。
与外界认为的 “华润雪花与百威英博双寡头”竞争态势不同,华润雪花内部将青岛啤酒视为自己在国内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现在我们已经在产能、销量上超过了青啤,下一步是在盈利能力上。”上述华润雪花内部人士说。2007年华润雪花啤酒销量为690万千升,连续两年领跑中国啤酒业,而青岛啤酒2007年销量是505万千升,燕京啤酒销量是402万千升。今年3月,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总裁严旭曾表示,“未来3年到5年,青啤要重新夺回行业销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