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辉
“第一只靴子总算落地,尽管中远的FFA(远期运费协议)亏损幅度超乎我们的预期。现在,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第二只靴子:主营业绩。”中信证券(600030.SH)一位航运业分析师在其研究报告中认为,由于BDI(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和集运运费双双低迷,航运业龙头中国远洋(601919.SH)四季度将出现单季亏损,且亏损额巨大。“我们预测公司2009年和2010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2元和0.42元。”
2007年,中国远洋实现每股收益2.05元,2008年前三季股,这一数据为1.93元。中国远洋董秘办人士告诉记者,虽然公司全年仍将保持盈利,但四季度业绩确实不太好,目前正在统计相关数据,具体亏损情况不得而知。
巨亏40亿
12月16日,中国远洋公告,公司为锁定运力成本,旗下干散货船公司前期买入了一定数量的FFA。但由于近期市场的急剧变化,运价大幅下跌,FFA产生浮动亏损。年初至12月12日(当日BDI指数为764点),所属干散货船公司持有的FFA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合计为53.8亿元,已交割部分实现收益为14.3亿元,累计盈亏为-39.5亿元。
联合证券研究员朱远颂分析,FFA作为金融衍生品,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投机工具,做得好可以使盈利稳定,反之则会放大亏损。“中远应该是运用了杠杆,持有的多头头寸和业务量不匹配,所以才会有这么大的亏损。”
朱远颂认为,单从目前的亏损额难以测算其投资总规模,因为这可能涉及多种不同合约。《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后致电中国远洋,希望了解公司衍生品投资总规模,但公司方面表示不便透露。公司董秘办人士强调,中国远洋本意在于锁定成本,并无投机意味,且浮亏尚未变成实亏。
据了解,参与FFA市场的,除了航运商、贸易商和生产商之外,还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及期货公司。2006年后,FFA对现货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远洋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使用这一工具。前述公司董秘办人士介绍,公司也是最近两年认识到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并逐步参与其中,希望能更好地掌握BDI的变动,但今年下半年BDI暴跌超出预期,以致酿成巨额浮亏。
实际上,2007年,FFA曾经给中国远洋贡献了20亿元净利润,今年的亏损可以说是“利润回吐”。上述中国远洋人士表示,公司今后仍将继续参与FFA市场。
记者经过调查上市公司和业内研究人士了解到,国内航运公司参与FFA并非普遍现象,对于多数公司而言,这还是一个陌生的品种。
盈利大幅受损
“中国远洋参与FFA确实较多。一方面它的规模属于国际前列,有这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参与FFA,可锁定部分成本,培养对BDI的敏感性。”长江证券研究员吴云英分析,“此外,中国远洋选择这个时点公布亏损,也是告诉市场,这也许是最坏的状况,最终的结果不会更坏了。”近日,BDI指数有所回升,意味着中国远洋的浮亏有所减少。吴云英认为,明年该指数维持在1000点之上的可能性很大。
而在公司公布亏损数据后,各大券商研究机构已经纷纷调低了公司今年的盈利预测。中信证券预计,综合考虑FFA、干散货和集运业务的影响,公司四季度亏损约50亿元左右,且尚不包含公司燃油套保方面的亏损。中信证券强调,运费低迷对公司干散货和集运两大主业的冲击,到2009年将更为明显:“我们假设2009年和2010年BDI均值分别为2000点和2500点,集运平均单箱收入分别下降5.7%和3.53%,基于这两项关键假设,我们预测公司这两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2元和0.42元。”
招商证券研究员徐锦认为,由于公司目前已锁定的2009年营运天比例较低,预计公司散货船队未来两年盈利将相当有限,更不排除出现亏损。
为了过冬,中国远洋已经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我们已经取消了126艘有意向的船订单。”前述中国远洋人士告诉记者。
航运业过冬
事实上,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航运业的危机特别明显,并进而影响到上下游的产业链,造船企业及集装箱制造企业都因为订单的减少而面临危机。
集装箱生产商的经营环境已经恶化。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导致需求减弱,中集集团(000039.SZ)干货集装箱生产从10月开始停产。同时,由于钢铁价格走软,集装箱的平均售价也将随之下滑,机构已经纷纷下调对公司的评级。
曾经的两市最高价股中国船舶(600150.SH)也难逃风暴。虽然公司2011年前订单充足,但其订单中超过50%是散货船,在目前全球经济和贸易衰退的环境下,该船型需求受到较大冲击。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未来散货船价格继续大幅下跌,可能出现船东弃船或延迟交船的情况,这将对中国船舶造成较大影响。
新加坡平洋航运(Pacific Carriers)公布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被取消的新船约为382艘,其中241艘是干散货船,中国船厂被取消的约占总量的一半,初步统计约197艘船,合计1966万载重吨。这个数据超过了去年中国整个的造船完工量。
“部分新船较多的航运公司将受到更大的影响,比如长航凤凰(000520.SZ)。”朱远颂认为,这对于航运公司和造船厂都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