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柴莹辉
对于东航而言,这是一次有趣的“输血”。一面是行业中的老对手南航,一面是虎视眈眈想吞并自己的国航,在一夜之间竞争对手的领导空降到东航,引发了一场民航人事大地震。
12月12日,中组部在东航集团宣布了这一消息:原南航集团总经理刘绍勇接替李丰华,出任东航集团总经理、集团党组副书记;原中航集团副总经理、前国航总裁马须伦接替曹建雄,担任东航集团党委副书记、东航股份公司总经理。
从行业对手到同门兄弟,这次高层的变动让积重难返的东航看到了一丝新的希望。加上国家财政部30亿元的注资,管理风格和战略思路的转变也许更能挽救逐渐没落的东方航空。
水深火热的“小燕子”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不方便评论。”在谈及东航的人事变动时,东航董秘罗祝平对此避之不及。这也是东航高层人士的普遍态度:当老对手变为新领导,一切还是以默默观望为上策。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东航的人事变动酝酿了一年有余,因为民航业承担着保障北京奥运会顺利召开的政治使命,这项变动才迟迟压到近日宣布。
东方航空作为航空三大集团之一,早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的势头。虽然地处黄金市场的上海,但它的盈利业绩一直不尽如人意。
自从民航业重组大潮中,东航先后兼并了中国通用航空、云南航空、西北航空等一系列问题重重的公司之后,东航开始步履沉重起来。此后10年间,东方航空股份公司先后更换了6届领导班子、4任董事长、6任总经理,平均每位总经理在任时间只有1年多,管理混乱成为东航的另类标签。
2008年,航空市场整体的不景气让东航愈加岌岌可危。截至2008年9月30日,东方航空总资产754.71亿元,总负债743.32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98.49%。东航成了“水深火热”中的小燕子(东航的logo)。
整合三部曲
行业内普遍认为,国家拯救困境航空公司,尤其是东航的三部曲已经被明确勾画出来,即“注资~高层输血~与上航重组”。新近的人事变动或许是在为日后的重组做准备。
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近日也明确表态,国内民航业或将再一次迎来整合的高潮。业内人士分析,明年的国内航空市场上可能会出现合并的现象。
“东航的问题可谓积重难返,目前它最欠缺两样东西:一是钱,二是管理。”一位东航匿名的高层人士对记者表示。
继国家注资30亿元之后,刘绍勇与马须伦的空降更让东航的管理看到了曙光。尤其是刘绍勇,更被业内寄予厚望。在得知东航高层变动之后,东航上市公司就出现了大幅涨幅。
“刘是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民航,不但曾经担任过东航分公司的总经理,更在2002年~2004年担任过民航总局的副局长,兼具企业头脑和政治眼光。”一位曾经在南航工作过的高层人士如此评论。
刘氏经营方针猜想
刘绍勇上任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如何迅速拯救业绩在谷底徘徊的东航。
“刘的战略思路不会变,他上任后将指挥东航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其中北京市场首当其冲。”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人士对记者断言。
国航规划发展部专家孙庾曾经对记者明确表示,“北京是上帝赐给国航的最好礼物”。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守住一块客源丰富的市场就意味着守住了财源不断的金饭碗。刘显然很明白这个道理,在他的任职期间,南航于2006年提出了“广州—北京双枢纽策略”。
现在东航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上海大本营,东航只能做到与上海航空平分秋色,如果能加大开拓北京市场,就意味着给东航找到了一个业绩爆发点。“东航的‘上海+北京’策略执行得好,肯定要比南航的‘广州+北京’策略更加效果显著。”
此外,刘绍勇很推崇欧美的航空公司,对法国航空更是情有独钟。在他的主导之下,南航组建了国内最大的货运机队,拟与法航进行航线联营。这种思路很可能延续到东航之中,为东航的货运发展打下伏笔。
“刘坚持认为航空公司的竞争不应该集中在价格层面,而应该提高到品牌形象层面。他曾经屡次提及欧美航空,它们因为鲜明的特色和品牌被消费者所接受。”上述资深人士分析,刘履任后,提升东航的软品牌也将成为其工作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