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云翔
“我认为是星展银行对我进行了欺诈!”时至今日,薛女士(化名)已气愤至极。
2007年7-8月,薛女士在星展银行香港分行业务人员黄先生的不停游说下,成为星展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随后星展银行通过电话推销,为她购买了大量Accumulator合约。今年10月份斩仓后,薛女士的亏损达到了1.75亿港币。
中信泰富投资Accumulator合约巨亏186亿,已经暴露出了Accumulator合约的巨大风险。内地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而产生亏损,已经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内地个人投资者投资Accumulator合约等金融衍生品而产生亏损,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事实上,投资Accumulator合约产生巨亏的内地个人投资者不只是薛女士一位,且这些投资者都认为银行在向其销售Accumulator合约时有误导、欺诈行为。荷兰银行香港分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李先生(化名)表示,荷兰银行在向其销售Accumulator合约中有欺诈行为,这造成李先生超过2000万的亏损。
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黄明告诉记者,他也接触到一些在香港投资Accumulator合约产生亏损的内地投资者,这些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被银行骗了。
时近年底,一些银行对保证金为负的Accumulator投资者提起诉讼,也使一些投资案例浮出水面。广东佛山两位客户在星展银行香港分行投资Accumulator受损,反欠银行保证金贷款,被银行提起诉讼(详见本报12月16日报道《星展银行香港起诉两内地累股证客户》)。香港一位律师表示,今年香港投资Accumulator失败的客户数不胜数,由于年底银行需要清理业务,近期几乎每天都有类似的诉讼发生。
今年年中,香港投资者投资Accumulator合约产生巨亏,已经引发了香港证监会、金管局的关注与调查。如何保护内地个人投资者利益,也理应摆到内地监管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