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超 徐 英 北京报道
12月7日,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航天科技重组方案未能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对于涌动的军工资本潮来说,这一消息有点失望。这之前航天科技本次重组已经通过国务院国资委的审批。
根据接近监管部门人士的消息,重组被否原因在于,一些重组委委员认为,航天科技重组方案注入的资产的持续盈利能力不足,而且重组后的资产和上市公司大股东还存在大量关联交易。
航天科技的董事会秘书王玉伟表示,军品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包括注入军品资产的审批问题,涉及军品资产的军工科研院所的改制问题,保军保密问题等,短期内较难实现。
对于关联交易问题,王玉伟认为,由于军事采购系统本身的特殊性,关联交易难以避免,只要能够合理定价,关联交易并不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但对于航天科技的母公司航天科技集团来说,这一“意外”并未冲抵9天前收获得的兴奋和信心。
11月2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5家新股东在北京共同庆贺航天科技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航天投资”)增资扩股成功。中国光大投资管理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先后注入资金,使航天投资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加到21亿元。
航天投资是在2008年3月刚刚成立的军工背景投资公司。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权的投资管理主体和资产经营平台,重点开展产业孵化、资源整合、战略并购和投资融资等业务。(详见本报3月12日头版头条《十一大军工集团市场化提速》)
航天投资首批的发起10亿资本金,主要来自航天科技集团的成员单位。这次通过增资扩股,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引入了五家新的外部投资人,使得航天投资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
几乎在此前后,12月9日,中兵光电发布公告,公司向大股东华北光学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已经完成,未来军品业务收入将占到后者业务收入的80%以上。在所有军工企业重组案例中,注入全部军品的唯此一家,中兵光电将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军工上市公司。
在此四天前的12月5日,新中航旗下发动机板块上市公司ST宇航资本重组也尘埃落定。通过资产置换与定向发行股份收购资产,把原来盈利能力较差的摩托车生产销售为主的资产负债剥离出来,注入新中航具有核心竞争力、较好盈利能力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业务。
一系列的细节和信号显示,军工已经挺进商海,军工资本热潮也彰显,关于军工领域的更深层次变化已经渐次朝着军民融合的大方向演进。
军企改制一直是国企改制中最敏感的地带,受“保军保密”政策的影响,一直进展最为缓慢;此外长期以来原国防科工委和国资委的双重监管,使得这个神秘领域的改制凸显特殊性。
改制末班车
两大军工集团仍在追赶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末班车。
这就是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因为涉及军工中最敏感的领域,这两大集团的改制也被排到了最后。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在今年9月24日在集团内部召开了股份制改造动员大会,目前正处于前期调研和研究方案的阶段,详细的改制方案要到明年4月出台。
比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稍早进行改制的中国核工业集团(简称“中核集团”),已经取得了诸多改制成果。
中核集团政研体改部主任潘启龙告诉本报记者,自2003年康日新出任集团总经理以来,已经在企业改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包括主辅分离,把全民所有制企业改成公司制企业,以及把一些不太好改的按公司法改成独资企业。这对于我们集团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2003年前,中核集团还是个已经连续亏损了13年,年年需要国家补贴的企业。到了2004年就已经实现了销售收入158亿元,补前盈利5亿元左右,一举扭转亏损局面。这一年是康日新出任总经理的第二年,也是集团大举进行主辅分离改制的一年。
中核集团主辅分离改制有“两个转变”,一个转变是企业要转变原来的单一国有投资主体,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另一个转变是职工要依法变更或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转变原来的全民职工身份。
潘启龙告诉记者,此前集团公司及成员企业围绕转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机制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努力,但由于没有触及产权关系和国有职工的劳动关系,因此无论是建立经济责任制、砸“三铁”、减员增效,还是开展军民分线、项目分立、人员分流工作,尽管对企业改革脱困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主辅分离改制政策,鼓励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和主辅分离中,利用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简称“三类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多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通过合资、合作、出售、资产置换、带资分流等方式,吸引其他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出资入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
中核集团提供的资料,主辅改制以来,截至2007年,共有77户核地勘单位移交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33户资源枯竭铀矿山及配套企业完成关闭破产,11户物贸企业完成销号或调整,四零四厂、八二一厂实施整体改革脱困,18个成员单位完成企业办社会移交工作,20多个项目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上述改制措施减轻了中核集团的历史负担,安置了职工;33户企业实施破产,中央财政补贴达到27亿元,银行核呆18亿元,集团公司每年减亏5亿多元。
虽然改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中核集团如今也遇到了一些改制难题,11月初中核集团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在军工研究院所的改制上遇到了阻碍,集团改制后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计划从下半年开始就处于停滞状态,何时得以再行启动,尚不可知。
“正在稳步的推进,但是涉及军口的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改制目前基本没动。”潘启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