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身经营陷入困境,福特汽车上周首次明确提出,考虑出售旗下沃尔沃(VOLVO,也称“富豪”)。据知情人士透露,福特欲以60亿美元出售这个来自瑞典、陷入持续亏损的豪华汽车品牌。据称福特已聘请摩根大通作为交易顾问。1999年,福特以64亿美元买进沃尔沃。
不过,在全球汽车业一片哀嚎声中,福特想要以此价格出售沃尔沃,将会困难重重。分析师预计,由于市场低迷,绝大部分汽车制造商都在收缩战线,沃尔沃很有可能找不到潜在买家。不少业内人士对上汽和东风可能是买家的说法嗤之以鼻。思迈汽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预测总监张豫表示,目前情形下,大家都需要多准备现金过冬。显然,出资60亿美元收购,对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是相当困难的。
60亿美元叫价虚高
消息人士称,福特希望依靠沃尔沃豪华汽车的品牌影响力吸引竞购者。沃尔沃汽车的安全系数在今年1月份美国消费者协会进行的独立调查中排名NO.1.消息人士透露,福特为沃尔沃汽车公司开出60亿美元的价格,此交易价格与十年前福特汽车公司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价格相当接近。1999年,福特汽车公司以6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作为福特汽车旗下的最后一个欧洲品牌。
到目前为止,福特发言人拒绝就是否开价60亿美元做出评论。12月2日,福特汽车CEO艾伦·穆拉利在接受一则采访时也拒绝透露,将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沃尔沃汽车公司。
福特汽车公司上周已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企业整改计划,试图通过该计划以达到削减成本、回归盈利的目的。为了表示决心,福特汽车公司于本月1日表示,正在对沃尔沃的各种选择进行评估,并可能卖掉这个瑞典豪华车品牌,主要是因为目前汽车行业深陷低迷,公司正设法筹集更多现金以渡难关。福特称,这是公司在全球汽车销量大降之时为“增强资产负债表状况”而采取的举措之一。
不过,多数分析师认为,在全球汽车业陷入如此低迷背景下,福特对沃尔沃60亿美元的叫价有过高之嫌。海尔曼汽车研究中心负责人杜登霍夫尔称,“在未能确保能获得政府提供的90亿美元资金贷款的巨大压力下,福特汽车公司也许要调整此交易的目标价格。”
中国买家不可能“染指”
今年以来,业界曾多次传出福特将要出售沃尔沃的声音,不过每一次福特都站出来否认。现在,当福特终于下定决心出售时,却发现全球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买家。
有消息称,私人资本运营公司TPG可能有意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TPG为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之一,掌管超过500亿美元的资产。但目前欧洲没有任何一个汽车制造商需要或是有兴趣收购沃尔沃,包括德国大众汽车、菲亚特公司、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和戴姆勒公司在内的众多汽车制造商,均拥有自己的高级汽车品牌,他们都无意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
沃尔沃作为瑞典的知名品牌,业界原本认为瑞典政府从保证就业角度考虑,会考虑接收沃尔沃。不过,12月2日瑞典政府已表示政府无意参与该国两大汽车品牌的并购交易。不过,瑞典政府目前仍在积极帮助沃尔沃寻找新的买家。
思迈汽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预测总监张豫表示,目前情形下大家都需要多准备现金过冬。显然,出资60亿美元收购,对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是相当困难的。汽车业权威的调研机构JDPower高级主管皮特·凯里表示,最终也许福特汽车公司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亚洲汽车制造商,比如韩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和中国的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等。不过,今年7月份,现代汽车已经公开否认过对收购沃尔沃感兴趣,因为“现代此刻正忙于实施自己的扩张计划、根本无暇他顾。”
对于中国汽车制造商可能是潜在购买者的说法,国内汽车业分析师更是嗤之以鼻。知名汽车业分析师贾新光认为,由于缺乏在国外成熟市场运作的经验,国内车企还不具备运营沃尔沃轿车业务的能力。因此,即使是他们有钱购买,也没有能力把沃尔沃运作好。国内知名汽车评论人钟师则提醒说,国内汽车企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也不过只有1亿美元左右,而且目前都没有运作好,这么大的项目对他们来说有点像“天方夜谭”。此前,无论是上汽集团出资购买双龙,还是南汽集团购买罗孚汽车,但最终都因为没有整合好收购资产,集团整体业绩受到拖累。
另外,此前上汽和东风内部人士曾私下对记者表示,国外媒体盛传的收购说法完全是无中生有,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
■视点
福特能从150亿美元援助中分一杯羹
美国汽车业“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二度国会行终于等来了好消息。12月5日,国会民主党人和白宫就一笔总额大约150亿美元的救援方案达成一致意见,众议院将于本周举行投票表决。
路透社分析,150亿美元的救援贷款比“三巨头”先前要求的340亿美元少很多,但足够它们撑到明年新政府执政。当曾经明确表示将拯救北美三大汽车巨头的新总统奥巴马上任之后,将研究更进一步的拯救计划。
美联社分析,众议院最终同意从国会先前通过的250亿美元扶助节能汽车贷款中拨出约150亿,用于帮助美国三大,可能和眼下剧增的失业人口有关。11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创下34年来新低,其中汽车业成为重灾区。一旦“三巨头”倒闭,失业情况将雪上加霜。
本报记者 黄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