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辉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总部设于德国斯图加特的博世集团是世界领先的汽车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建筑智能化技术供应商。凭借着集团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先生和无数博世先辈们敏锐的创新思维以及将创新理念转变为可批量生产产品的技术能力,博世由昔日一家小小的“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发展成为至今国际化的大型集团。自1902年高压电磁发电机的诞生并首次大量应用于汽车领域;1928年博世推出世界第一款手柄带电动马达的手持电动工具;1933年博世推出经济型电冰箱使这一家电产品首次走入普通家庭;1978年博世批量生产ABS防抱死制动系统……120多年来,博世创造了无数科技成就,从耳熟能详的博世生活消费品,到鲜为人知的尖端科技。创新,不仅仅奠定了博世的成功,更深深根植于博世的文化。
日前,博世集团董事长弗朗茨·菲润巴赫在北京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8年,博世在中国的销售额有望达到约23亿欧元(约合250亿人民币),较上年获得30%的强劲增长。
这是博世连续第四年在中国取得如此好的业绩,当欧美金融海啸横扫全球之时,博世能有这样坚挺的业绩当属不易,这不仅再次表明,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永续发展的“大马力发动机”,更体现了创新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菲润巴赫表示,“中国仍将是我们在亚洲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配合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博世集团以资源节约和能源效益为重点的创新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早在1909 年,博世集团就已在中国开设了第一家贸易办事处,时至今日,集团的所有业务部门均已落户中国:汽车技术、工业技术、消费品和建筑智能化技术。
随着博世在华发展的百年纪念来临之际,博世已经在中国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到2009年初,博世在中国的员工数量将仅次于德国,达到约23,000名。截至2007年,集团已经在中国投资了约10亿欧元,并计划于2008年至2010年期间增加投资8.5亿欧元。
2007年,博世集团的研发人员首次申请的专利共计3,281项,平均每个工作日向专利局提交的新技术首次申请合计达14项。
由于博世并非将每一项创新都自动注册为专利,因此2007年博世集团内部登记的新发明总数实际上升了8个百分点,共计6,560项。只有那些博世认为意义重大的创新才会提交专利申请。目前,博世集团持有的专利、专利登记和实用新型专利总计约为77,000项。
博世电动工具每年向市场推出约100款新产品。在过去的5年中,博世电动工具将新产品开发项目从启动到投产的时间缩短一半,仅为12个月。2007年,博世电动工具近40%的销售额来自于上市不到2年的产品。
如此骄人的创新成果当然取决于博世人的聪明才智及其优良的制度安排和设计,也取决于博世巨大的创新投入。
据悉,博世集团平均每年将7%的销售额用于研发。2007年,博世集团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增加了9个百分点,共计36亿欧元。如此大比例的投入在一个目前仍以制造为主的企业里,实属罕见。
博世集团将近40%的创新投入用于节能和环保产品的开发。比如,柴油和汽油直喷技术、替代燃料的喷射技术、博世力士乐的自动化技术,还有太阳能热力技术等。
博世在全球拥有超过29,000位雇员从事研发工作。其中,约1,350名研发人员推动着博世在中国各业务部门的研发活动。博世在中国目前拥有4个汽车研发中心和1个冬季试车场。自1995年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在上海建立了博世第一家研发中心以来,博世先后在2005年建立了博世技术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无锡)股份有限公司柴油技术中心。2006年,联合汽车电子在中国西南部的城市重庆增设了一个研发中心。同年,博世技术中心(苏州)有限公司在中心内新建了车辆试验路。除了目前拥有的四个汽车技术中心之外,2007年,博世在位于内蒙古牙克石投资达1.5亿元的冬季测试中心也破土动工。该中心是博世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总额最多、技术标准最高的冬季试车设施。2008年竣工后将为中国汽车行业提高道路和驾车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绿色创新”:博世甘做节能减排幕后英雄
为了应对油价上涨、环保标准升级、城市道路越发拥挤等现实挑战,2008年,博世在中国引进了其创新的节能环保技术——起动/停止系统,并在今年4月的北京国际车展首度亮相。
博世的这一创新技术简单而有效。当车辆停止时,变速杆位于空档,松开离合器踏板,发动机自动熄火;再次启动车辆时,踩下离合器踏板,发动机将快速、平稳地自动恢复运转。通过这一技术,车辆在静止过程中,例如交通拥堵或等红灯的情况下,车辆没有油耗,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车辆的噪音也能降到零分贝。
根据ECE15工况条件下的新欧洲循环驾驶测试结果显示:采用起动/停止系统可以帮助车辆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约8%。该测试中,车辆需行驶7km,包括12次15秒的停车。而在实际城市交通环境中,停车频率更高、时间更久,因此实际的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效果更高。
2007年,博世已开始制造此类系统。2008年年中,超过50万辆车已经配置有此类系统。预计到2012年,欧洲新上市车辆中将有半数配置起动/停止系统。而在中国,博世也正积极和汽车制造商合作,酝酿开发项目。
博世“绿色创新”的另一模块是它的柴油技术。柴油技术一直与博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博世在柴油发动机喷油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27年就开始了相关探索。事实上,直到博世发明柴油喷油泵之后,柴油发动机才变得更轻巧,从而能够在车辆上得以应用。柴油发动机最早被应用在卡车上。
从那以后,博世持续的创新使柴油发动机在市场上成功推广,从而为提高车辆的效率和降低排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6年,随着柴油喷射系统电控技术的引入,柴油技术掀开了全新的篇章,从而带来了市场的变革。电控技术的引入使得燃烧过程能够实现精准的控制,从而使得降低排放,提高效率、更精确地管理发动机得以实现。
今天中国的“国三”、“国四”等排放法规,以及与之对应的欧洲标准现在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里面有博世的一份社会责任和贡献。
仅仅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满足欧四以及更高排放标准的技术的引入,柴油发动机的污染物排放在此前基础上再次降低了85%。博世的创新实现了更高压力的喷射以及更精准的喷油时间和喷油量的控制,博世共轨系统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别被成功应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
2002年,博世庆祝柴油喷射技术75周年的时候,其共轨系统已经牢牢根植于市场。作为柴油发动机共轨系统广受认可的见证,博世乘用车共轨系统在欧洲受到了超出预料的欢迎,在西欧,有一半的新注册车辆都配备了装有现代电控共轨系统的清洁柴油发动机。
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大众热议话题的今天,清洁柴油发动机的使用对于ACEA 和欧盟委员会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技术,这些目标不可能实现。相比同类汽油发动机,清洁柴油发动机能减少25%的碳排放。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博世在将共轨技术引入中国方面走在了最前沿。为了不断改进技术并广泛推向市场,博世与其合作伙伴威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开发了根据中国市场要求定制的CB18高压泵。其它类似的零部件正处于研发阶段,不久将投入生产。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使中国汽车工业向电控技术时代的转变更容易,这些新开发的产品也适用于更多型号的车辆。为了进一步降低排放,博世将持续引进创新技术,如更复杂的喷射系统和尾气处理装置。
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系统也是博世“绿色创新”的一个亮点。博世集团通过合资开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从而扩展业务领域。锂电池是汽车驱动电机应用中的关键技术。30多年来,博世一直致力于汽车电力驱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预计到2015年,博世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车占全球市场份额将超过3%。
今后博世的工作重心将主要放在并联混合动力的概念上,实现其模块部件的可定制化,以满足各个整车厂商和其不同类型汽车的要求。博世已经分别获得了在汽油和柴油混合动力方面的首个订单。除了轻度混合和强混合动力概念,博世还提供了起动/停止技术以及通过发电机对制动能量损失进行回收等更加简单的混合动力方式。这些方式也能显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通过与驱动电机的结合,汽油混合动力发动机比传统汽油发动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5%,而柴油混合动力发动机则比传统柴油发动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在未来的20年内,内燃机将是主要的汽车驱动形式。
另一个亮点是博世力士乐。近日,博世在北京已启动了首个德国之外的风力涡轮大型齿轮装置生产基地。通过这个投资额高达1亿欧元的项目,博世将更好的支持中国包括风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用于开发可再生资源的GDP投资比重仅次于德国。作为业界的领先供应商,博世力士乐已经对其在中国近50%的生产进行了本地化,最近还为山东和内蒙古的100台风力涡轮安装了液压部件。
博世集团每年有超过40%的研发经费用于清洁和节能产品的开发,同时,博世还积极投身于地热和太阳能技术的开发,以及太阳能电池的生产。
博世与Ventizz公司签约收购ersol 太阳能公司(ersol Solar Energy AG)50.45%股份。据了解,由塑料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将阳光转为电能,相比硅太阳能电池有更好的经济性。博世与巴斯夫在德国Dresden合资建立了Heliatek GmbH,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先者之一。博世计划在十年内将有机光电池推向市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博世正在积极开发太阳能电池结构并研究经济地大批量地生产这种新型电池的方法,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实现居家能源自给自足的理想。例如,博世的有机光电池可以以塑料薄膜的形式使用于屋顶、窗户和墙壁上,从而能大面积地将太阳能转为电能。如此一来,居家就从电能消耗者变成了生产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