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玉立
11月27日,申请破产公告尚未公布,当天*ST北生的股票便提前涨停。11月28日,发布公告并停牌,但是12月1日,周一开盘,*ST北生再次涨停。
根据之前本报记者向上海李国机律师事务所周爱文律师咨询所得,法院受理了债权人的破产重整申请之后,将由重整小组负责登记债权人情况,同时对公司的资产债务情况进行厘清。而最终公司是否破产主要还是取决于债权人的意见。而一旦公司破产,退市将成必然;当然如果有新的重组方介入,上市公司将可能避免被退市的命运。
对于*ST北生开盘涨停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无疑又是在炒作重组概念。但是目前据记者的了解,继中能石油退出重组*ST北生后,目前还没有其他重组方介入。
而一位接近北生的内部人士表示,毫无疑问,目前由北海市政府出面重组*ST北生,给市场投资者带来了一线希望。
记者拨打重整小组公告的电话,了解到目前债权人登记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而几位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重整小组成员的电话,记者几次拨打,都无人接听。
据了解,潜在重组方中能石油已与*ST北生解除了重组协议。
未披露贷款是为粉饰报表?
而之前,从2007年8月开始,广西证监局以涉嫌“证券违法违规”一直在调查*ST北生。从2001年8月7日上市到2006年公司首度出现亏损,一摞尘封的账本随着调查进行再次被掀开。
11月26日,根据*ST北生的公告,广西证监局在调查中发现公司有3.79亿元贷款没有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而这无疑引发了人们的遐想:这家曾经的北海明星公司为何会在2006年之后频频爆出财务问题?而这3.79亿元未披露贷款会不会是*ST北生违规案件的冰山一角呢?
根据当地证监局的调查结果,这3.79亿元未进行信息披露的贷款主要来自4家贷款银行,分别是农业银行北海分行合计19000万元(期限:2005.8-2006.12)、建设银行北海分行合计5000万元(2005.12-2006.12)、广东发展银行深圳香密湖支行合计10000万元(2005.7-2006.8)、华夏银行深圳分行3900万元(2006.5-2008.5)。
一位曾经供职于北生负责贷款事务的高管,11月25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贷款之所以没有披露,主要是为了粉饰报表。
从上述贷款看,有3.4亿元发生在2005年。公司2005年财报显示,当年的银行短期借款约是4.25亿元,长期借款有2.38亿元。算上这没有披露的贷款项,公司当年的银行借款已经超过10亿元。如果计算一下公司当年资产负债率的话,按照报表计算是45.8%,而算上这没有披露的3.4亿元贷款的话,资产负债率将为63.6%。从风险控制角度看,这已经属于比较高的负债率水平,该信息传播出去,不利于公司向银行融资。
而据上述高管讲,北生公司从上市开始不断从银行借款,并以借新还旧的方式延贷。2005年和2006年北生还掉了一部分银行贷款,但是银行开始停止继续向北生放贷。银行贷款闸门关闭后,北生的资金链彻底断了。
涉嫌连续几年做假账?
据上述高管讲,北生从银行拿到的贷款都是以补充流动资金的名义借来的,但是实际上,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都另有用处。
据其解释,以2005年来说,当时北生全年收入最多1个亿左右,但是报表上披露的收入达到4个多亿,有3个亿都是假的,但是现金流量表上得有资金流才行啊,因此3个亿的银行贷款就被用来进行倒账,制造销售收入现金流。
据上述高管讲,这些资金先转移给北生的销售客户,然后再以购货的形式返回公司,从而在现金流量表上显示公司也有销售资金流入。而据之前媒体的报道,北生的前五名销售客户的前四大公司都与北生或其控制人何玉良有关联。这样看来,北生与这些销售客户制造虚假交易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以2005年财报看,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03亿元,当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是4.25亿元。2004年,主营收入是4.02亿元,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是4.19亿元;2003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3.36亿元和3.55亿元。
中央财经大学企业研究中心的景小勇老师表示,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不仅包括销售收入,还有增值税营业税等税金。所以理论上,销售收到的现金应该大于营业收入。但是实务中,一般公司在销货过程中都不免有赊销,甚至一些公司的赊销规模还非常大,所以偶尔销售收到现金小于营业收入也很正常。
看过财报后,景小勇认为,从北生上市后几年的经营情况看,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情况出奇好。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据上述原北生高管讲,北生从银行借来的款项,很少按期偿还,仅仅在2005年和2006年,偿还了一部分款项。而截止最近公告,*ST北生银行贷款还多达10个多亿。
从2002年到2005年,北生的主营业务收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经营情况和现金流情况都表现良好,但是公司却频频拖欠银行贷款,这在业内人士看来,确实是很奇怪的事情。更不可思议的是,如果公司主营业务上升这么好的话,为何2006年,银行一开始催还贷款,北生就完全瘫痪了呢?
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公司的现金流可能是伪造的。
与北生的光辉历史相比,北生的倒塌显得有点突然。2005年12月底,距离北生首度出现亏损还有一年时间。当时,其它媒体的两位记者在“北海上市公司印象”中重墨描述了北生工业园的环境,认为北生非常注重形象。但是表示,北生的医药品牌仍不够响亮,任重道远。
然而,可惜的是,“革命还没有成功”,北生已经倒下了。
北生募集资金转移之快令人咋舌
□ 本报记者袁玉立
北生2001年8月7日首次上市募资3.83亿元,2004年配股融资2.97亿元,通过股市总融资6.8亿元。但是这些钱真的都用于拟建的生产项目了吗?
2002年4月2日北生董事会上,10745万元募集资金变更使用用途,被投入了北海北生科技园生产基地的生产线项目。然而据北生内部人士讲,这部分钱真正投入生产的非常有限,北生变更方向转移到科技园的钱大部分用于厂房建设、及其他房产开发。
难怪北生的财报中,固定资产增长是最快的,尤其是房屋资产增长更快。2005年,其房产及建筑物净资产达到8个多亿元,是2001年的16倍。有媒体曾以“北生固定资产畸高之惑”为题报道。
与2001年相比,2002年北生固定资产增加了6个多亿元,这些固定资产增长较快,建造时间一般都少于一年。而2004年,北生刚达到配股条件就配股,配股后年末货币资金甚至少于年初数,说明配股所得资金迅速转移。而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存货增加很小,甚至逐年减少。
对此,景小勇老师认为,北生两次从股市募集的资金,使用转移得非常快,通常都不超过一年。
而多年以后,以北海腾盛公司为首的多家与北生有关联关系的公司浮出水面。其中,北海腾盛就是一家工程建筑公司,而北生上市和配股时,募集资金转移之快以及房产增长之快是否是北生转移资金的征兆,这些关联公司的浮出或许可以解释很多疑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