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液态食品包装巨头利乐来说,2008年中国发生了两场地震:第一次是地质断层造成的“汶川大地震”;第二次是因三聚氰胺引发的“奶业大地震”。
汶川地震后,利乐所属的利乐拉伐集团拨出了1500万美元专款用于紧急救助和灾后重建,是在华外企中赈灾款项最多的之一;奶业地震后,利乐继续选择与“与客户共同成长”,与政府、奶企一起,致力于该行业企业竞争力与消费者信心的重建。
8000万善款账单
“还有2000万元正在计划中,很快就会捐出。要用到最需要,最实在的地方。”提到1500万美元(约合1亿元人民币)的震后捐款,利乐中国副总裁杨斌女士一再念叨没有花出去的2000万元,似乎亏欠了什么。
从5月份以来,利乐拉伐的专款已经花出了800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从帮助孩子上学到保护大熊猫,再到灾区牧场的修复,利乐的钱花的很细,很实在:
地震发生后第二天,利乐捐出了10万美元和40万元人民币;
花费2000万元,购买牛奶送往灾区;
花费1000万元,购买受灾群众急用物资,比如帐篷、雨衣等,并在灾区建设垃圾分拣站;
花费800万元,共建立20个爱心岛,供灾区孩子游戏,玩耍;
花费700万元,用于重建卧龙大熊猫基地;
花费2000万元,用于灾区牧场重建、升级;
花费2000万元,资助1万个高中生上完高中,并对考上大学的继续资助。
“震后重建的工作很琐碎,我们的原则就是给赈灾工作拾遗补缺,做政府不能及时顾及到的地方,做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事情。”杨斌说,之所以选择资助灾区学生读完高中,而不是捐建学校,就是因为他们在去灾区送爱心物资时,发现从初一到高二青春期的少年,他们的需要似乎有些被忽略了。“在我们给帐篷小学的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一些中学生也来了,他们说羡慕这些比自己小的孩子,而自己的日子更加枯燥无味,不知所措,没有书,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杨斌说,当他们发现绵竹一个孩子的父亲在询问基金会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带着孩子去江浙一带打工挣钱时,突然意识到,与其给他们盖漂亮的教室,不如帮助他们继续读书。
说到这笔巨额善款的来历,还颇有些曲折。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利乐全球的一位高级副总裁正要前往中国,得知了这一消息。13日,这位副总裁到了上海,在确认了地震发生的情况后,当即决定捐款10万美元。“10万美元是他能够立即批准的限度,更多金额则要由总部董事会通过。”杨斌说,这位副总回到瑞典后,董事会决定向中国灾区提供救助,让她拟定计划。杨斌按1000万元人民币的标准做了一个预算,但最后董事会批准额是1500万美元,是杨斌预算的10倍。
奶业重建之路
2008年9月,“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引发了奶业“地震”,一系列强烈的“余震”中,几十家奶企的产品上了“黑名单”。
作为乳品企业包装供应商之一,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利乐虽受到了冲击,但利乐更加重视的是如何与整个行业共渡难关,并积极参与奶业重建。
“三聚氰胺事件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是,中国的奶业加工能力与原奶供应能力的脱节,出现质量问题有必然性,利乐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今年年初就开始在全国推行原奶支持项目。”
杨斌介绍,2000年以来,中国奶业开始高速发展,到目前企业的加工能力、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全世界最高水平,但在原奶供应方面,70%仍靠奶农散养,不但产量上不去(欧洲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平均约8~9吨/年,国内目前只有2~3吨/年),质量也无法有效控制。利乐很早就倡导奶企加强奶源建设,但在市场惯性的驱动下,奶业扩张过速,奶源的增加根本无法追上牛奶加工能力增长的速度。
“2003年,利乐支持农业部和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正式启动了‘学生奶奶源升级计划’(即‘白雪计划’),目的就是建立一批技术规范,品质安全的样板牧场。截至目前已经建立了26家示范基地,原奶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欧盟的标准。”杨斌说,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加系统化、长期化地支持奶源建设,促进原奶生产与管理水平的提高,2008年1月,利乐又启动了“原奶支持项目”,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共同成立“人大-利乐奶业研究中心”;对中国奶业强市(县)基层干部进行培训,提升奶业管理水平;与中国奶业协会共同实施“奶农学校”项目,将奶牛良种繁育、饲养管理、卫生保健等实用知识教授给广大奶农。
今年9月,奶业危机爆发以后,利乐加快了这一项目的推进速度,截至目前,专家们已经跨越8个省份,为1800余名供奶户进行了现场培训和专业指导。
奶业发生的危机让更多人理解到利乐原奶支持项目的意义所在,其加强奶源建设与控制的思路得到了一致认可。11月25日召开的“2009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特地通报了“利乐原奶支持项目”的进展情况,大家的一个共识是:中国奶业必须进行二次发展,而这次发展的关键点就在奶源。
“虽然最难重建的是消费者的信心,但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奶业健康发展,与行业各方共同推进质量控制工作,倡导更安全健康的牛奶消费理念。”杨斌透露。
利乐是从包装做起的企业。作为包装公司,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在包装完成了它的保护品质之后,继续完成它的再利用和回收工作。从1998年起,我们就开始建立环保回收再生利用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链上,赚到钱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只有让再生利用企业赚到钱,企业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成为可以赚钱的体系之后,才可以拉动再生利用的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