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现在是衣食无忧。”(002202.SZ)董事长武钢说,国内大多数风电设备制造商的订单早就签到了2009年甚至2010年之后,因此,金融危机可能会对其他行业带来负面影响,但对风电行业来说,或许是个机会。
不久前,举办的2008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中投证券分析师熊琳则说出了大多业内人士的判断,“目前的中国风电产业,还只是个三岁小孩。尽管外围环境变化较大,但只要这个小孩有饭吃,有营养,未来他一定会长大成人。”熊琳认为,国内风电产业总规模有限,现有总量远远不能达到替代火电、完善国内电力能源结构的发展初衷。只要政策和资金继续支持,风电产业不会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
资金依然追着项目跑
“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年翻番,今年有望达到500万千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教授说,“在去年新增的装机容量中,内资制造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占到56%,首次超过外资的份额。”
“资金链是最关键的环节。”国信证券分析师彭继忠说,风电项目和风电设备制造厂家只要能保证资金链安全运转,其他威胁也就迎刃而解。在他看来,包括金风科技、(600875.SH)在内的国内几大风电设备巨头,仍然无法与国外巨头比肩。但现在,国外同行深陷金融危机,而国内企业在充沛资金支持下,反而能迎来快速拓展的大好时机。
“风电产业近年来一直是投资方拿钱追着项目商跑的一个产业。即便是在眼下,风电场年化收益率也能达到8%~10%的水平,远远高出银行投资收益。”根据自己长期对不同风电场的建设成本进行核算的结果,(600837.SH)电力设备行业分析师詹文辉说。
“政府8年前出台的政策,就明确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要达到2000万千瓦。现在已经快到2009年了,我们目前的风电装机容量还不足500万千瓦。”武钢认为,金融危机不会改变中国政府对风电产业一如既往的支持。
“水火风”取代“水火”二元?
“钱太多了,产业太热了,因此许多风电场都是‘小米加步枪’式的快跑手法。”参加10月底全球风能大会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中国风电产业的狂热局面。
这正是金风科技等风电设备制造商最希望的局面。截至目前,国内市场对风机的需求量是产量的1倍以上。超过一半的风电场,经常因为设备配件不到位延缓了正常的开机发电。
“与火电相比,风电除了具备显而易见的环境效益以外,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逐渐提高。”赵世明用数据给出答案,“目前,风电的成本已经下降到每千瓦时0.5元至0.6元,这已经是风电的完全成本,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而目前火电的不完全成本就已经达每千瓦时0.2元至0.3元,其中不包括化石能源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污染排放的处理成本。”赵世明判断,如果风电行业得到充分发展,我国能源的“水火”二元格局将很快演变为“水火风”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外,与水电、核电比较,风能取之不尽,没有原料成本,这些优势是传统电能产业无法替代的。正是受利于以上预期,风电产业近年在国内的增长可谓“神速”。“昨天还在想怎么逾越400万千瓦大关,睡一觉起来,500万千瓦大关就已经近在咫尺。”詹文辉说。
但资本扎堆风电产业,同时也导致了风电市场的供需局面远远超出政策预期。“2006年新增装机133万千瓦,是过去20年的总和,市场持续放量突破,我们担心政府会取消后来者的补贴,给风电市场强制降温。”熊琳说。
关键还看政策
金融危机导致民众对于各种需求纷纷放缓。电力也不例外。“2007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电力需求增长率是14.6%,但今年同期只有9.9%,增速同比下降5个点。”武钢说,需求下降使发电产业的整个大环境出现变化,发电设备不再供不应求。最新数据显示,今年8月全国发电量增长率仅为5.14%。
但国家投资4万亿元拉动内需型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使风电巨头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正认为,拉动内需一定会刺激电力消费,只要国家继续将风电作为最主要的洁净能源发展方向,风电设备产业就不会衰退。目前,华电在内蒙古、甘肃、新疆、吉林、黑龙江等地已经建设有7大风电基地。
“在发展初期,风电成本要高于火电。如果没有政策扶持,这个行业也不可能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熊琳认为,风电行业原本一无市场,二无基础,但国家政策催生了风电的发展空间,因此未来风电对政策的倚重程度,也一定会高于其他电力能源。
“2006年,国家对风电行业补贴10亿元,2007年增长到近20亿元,这说明政策对风电产业的支持力度是趋强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事实上,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担纲组建的国家新能源局刚刚成立,就明确指出要把风电作为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推手。
詹文辉认为,政策扶持风电的关键点在于价格。资金、产能都没有问题,眼下风电仅占全国电能总量的1%不到,如想三足鼎立,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国家对风电上网的价格还应该进一步倾斜。”詹文辉说,风电总装机每年向上翻得很快,但国家电网接受风电的能力以及配套工程并不完善,这很容易挫伤资本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