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颖
编者按
毫无疑问,经济寒冬已经袭击全球。
欣喜的是,在肃杀和岑寂背后,新的力量正在酝酿,新的运势在悄悄替代旧格局。时下,“像冬笋一样生存”,成了中小企业最智慧的选择。
冬笋,虽然形体尚小,饱受风雪肆虐,它们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条件,善于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保护自己。旧有的经验可以放弃和重构,它们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向蓝天的通道,对它们来说,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在合适的机会成为参天林木。
我们相信在企业界,也存在着这么一群“冬笋”公司。它们可能正致力于开创一种新技术、提升一个旧产业,可能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客户价值、促进一种新的需求。在下一个经济高峰来临的时候,人们将会记住它们的名字。
从今天起,本版将连续推出“寻找‘冬笋’公司”系列报道。同时公布热线电话,欢迎读者提供掘笋路线。
帮助客户节省电费,并与客户按比例分享节省下来的电费,听上去似乎不可思议。不过,别怀疑,北京佩尔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佩尔优”)就是这样赚钱的。
眼前的佩尔优创始人、总裁江源泉有些拘谨,但一提到佩尔优如何帮助客户省电费时,他立刻眼睛一亮滔滔不绝了。
由于拥有自主研发的“水蓄冷”技术,佩尔优目前在国内大型水蓄冷市场占据80%以上的份额。佩尔优在国内已经积累了80多家大客户,分布于北京、深圳、上海等多个地区,为机场、酒店、高档写字楼与办公楼、大型电子厂房、医院等各种场所提供服务。
虽然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公司上市时间延后,但江源泉并急于一时,在他看来“上市只是早晚的事”。“越是有危机,越是要节省。”江源泉表示,金融危机爆发后,佩尔优更多地把精力放在食品制造行业、医药、政府办公楼等的“蓄冷改造”。而受到影响较大的电子行业,现在基本上不做。
没听说过的“水蓄冷”技术
“如果没有徐威和他的技术,我现在可能还在广西为工程东奔西走呢。”江源泉感慨道。
徐威,原广东省节能技术中心的工程师,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研发了新型的节电技术 “水蓄冷”,但是十几年来,一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技术产业化。
12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杭州节能技术交流会上,江源泉遇到了徐威。江源泉当时自己创办了桂林中能电气公司(下称“桂林中能”),主要做电气工程。
“水蓄冷”技术,就是在夜间电价低谷时期开启电动机制冷,并将冷量储存在4℃左右的冷水中;到白天的高峰电和平峰电时段,再把夜间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此时不开或少开空调,就达到了节省电费目的。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只需在原制冷系统中添加水蓄冷设备所需的管路即可,对原有系统没有任何影响;对新建项目更是合适。
听了徐威的介绍,江源泉预感到这项技术将来会有大的发展,当即决定与徐威合作。徐威把专利技术转让给桂林中能,自己则担任公司的总工程师。
彼时,我国已经实行了针对工业和商业用电的分时电价政策,白天高峰电价和夜晚低谷电价相差很大。例如北京的工业电价,高峰时每度为1.3元,低谷时每度仅为0.3元;其他地区的电价峰谷比也大约在4.5:1~5:1。“水蓄冷”技术能够巧妙地帮助企业在电价最低的时候多用电,在电价最高的时候少用电。
1999年,桂林中能首次为桂林桂湖酒店进行节电改造。签下这个项目整整用了一年。“客户就是不信任”,江源泉回忆说,“他们担心我们是骗子,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回事。”此外,当时广西尚未实行分时电价制度,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但不久广西电力公司为鼓励均衡用电,对此类项目提供优惠电价政策。
但是客户还是犹豫,不愿意出钱。无奈之下,江源泉与客户商量,安装系统费用分文不取,但是桂湖酒店节省下来的电费要按一定比例分给桂林中能。最终,江源泉跟酒店签署了11年的分享协议,在第三年时就回收了成本。到目前为止,每年可收取25万元节电费用。
这种“收益%2B零风险”的模式也成为佩尔优此后的主要商业模式。此时的江源泉并不知道自己正是采用一种在国外被称作“合同能源管理”(EMC)的先进商业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