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永
11月的绍兴,寒风已显清冷。位于滨海开发区的江龙印染公司,曾经挤满超过4000名员工的厂区,如今只剩下20多名高管和一些讨要欠款的供货商依然留守。
自出走于10月17日在广东被逮捕后,11月12日,江龙集团董事长陶寿龙夫妇终于和律师见上了面。据绍兴当地知情人士透露,陶氏夫妇心态不错,情绪比较稳定。
但江龙本身的出路却还没有理出头绪,政府、银行、民间借贷人、供货商和潜在战略投资者之间仍在博弈。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目前投资者只愿意接手江龙旗下的南方科技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科技),对整体“乱账”不感兴趣。重组仍处僵局,短期内达成一致尚有困难。
被“NASDAQ梦”扯断的资金链
“江龙不是停产后才开始重组的。9月23日至26日,陶寿龙在出走前夕还分别见了三家沿海的战略投资者寻求重组,这些企业年销售规模都超过100亿元。”南京华远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华远资产)董事长林坚感叹,“不到万不得已,老陶是不会放弃自己的企业的,但金融危机断送了江龙美国上市的最后希望。”
陶寿龙在绍兴当地被称为“老陶”。2000年,他和妻子从江苏来到绍兴时身上只有8000元。2004年,夫妻俩成立了江龙纺织印染有限公司。2006年,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和日本软银加入,当年9月7日,江龙集团以“中国印染”的名义在新加坡上市,被称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纺织第一股”,陶寿龙初尝资本市场的甜头。
新加坡上市后,江龙以承债4.7亿元的方式购买了南方科技。2007年11月,江龙与麦道理投资公司签署了美国上市协议:麦道理帮助南方科技在2008年10月30日之前登陆NASDAQ,但南方科技必须确保2008年年利润不低于两亿元,且2008年第一、第二季度的利润增长要在30%以上,以达到上市要求。
但林坚认为,陶寿龙对资本运作并不熟悉,之所以定下冲刺美国资本市场的目标,也许是被这次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在美国也能够复制“中国纺织第一股”,并开始盲目扩张。
为了集中力量促进南方科技上市,江龙集团包括陶寿龙的主要精力都从印染转移到了做大南方科技上,加剧了集团资金的压力。为了包装资产,2007年5月,江龙斥资两亿元,上马3.6米特宽幅生产线项目,当时全国只有31条类似的生产线。“特宽项目并没有错,但是老陶一上就是11条,而实际投产的只有1/3,明显是过度投资。”林坚说。
绍兴当地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依据事后绍兴审计局的数据,江龙集团总资产约22亿元,2007年销售额20亿元;初步统计,集团总负债22.1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2.81亿元,社会性借款5.87亿元,供货商欠款1.5亿元,建筑工程余额0.2亿元。
“部分银行抽贷和高利贷追债,是江龙集团资金链加速断裂的直接原因。”该知情人士认为。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2007年以来,由于国内信贷控制,纺织行业一直是信贷收缩的重要领域。前述知情人士说,一些银行出于控制风险考虑,通常会以允诺后期再放贷款的形式劝说企业先行还款,随后再以上级行不批准等借口“断贷”。但陶寿龙对这种信贷收缩手法并没有足够准备。
另一方面,寻求民间融资,则让陶寿龙深陷泥潭。该知情人士透露,陶寿龙曾向他诉苦:“民间借贷,就跟吸毒一样,越陷越深。”陶寿龙最高的一笔民间借款,本金只有7000万元,但利息却高达1.1亿元。到9月后期,陶寿龙几次开会都要临时更换会议场所,以躲避高利贷的追债。
而林坚认为,江龙集团的苦果在几年前购买南方科技时就已经深埋。“老陶这次没有看清楚形势,外向型经济近几年开始走下坡路,纺织行业应该收缩而不是扩张。”林坚分析,陶寿龙以为可以对南方科技再包装后拿到美国上市,而如果没有买南方科技,没有美国上市,江龙集团不会走向崩盘。“在大趋势判断错的情况下,夫妻两人对危机却浑然不觉。”
南方科技实际情况如何呢?陶寿龙曾经对外界测算过,11条宽幅线即使全部投产,当年的利润也只有1亿元。“以当时南方科技的实力,只能上OTCBB市场,融资规模并不大。”林坚说,陶寿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分不清楚OTCBB和 NASDAQ的区别。“老陶是在借了大量民间高利贷之后才搞清楚这一点的,但已经来不及了。”
甚至在银行缩紧银根造成3亿元“窟窿”时,陶寿龙还在跟银行说南方科技可以在NASDAQ上市。“但是银行比老陶要清楚,不可能被忽悠。”林坚说,如果老陶能够正面跟银行沟通获取支持,向银行证明江龙的偿债能力,或许事情还可以挽回。
为了达成上市,陶寿龙采取的办法是把江龙集团正常生产的资金流、利润流都往南方科技转移,在银行资金难以获得的情况下,江龙资金链逐步紧张,陶寿龙转而寻求民间借贷,甚至不惜采用拖欠货款、信用证套汇等非常方式,最终导致江龙走上崩盘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