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文静
11月8日于昆明的一场整合大会,终于给始于2005年的云烟系整合之路,真正敲下了定局。
是日整合大会后,云南烟草工业实现“三变二”——红河拆分,将其下属的昭通卷烟厂并入红塔集团,其余资产和红云集团一起成立红云红河集团。
经过多方博弈的重组历程,诞生了中国两家最大规模的烟草工业集团:红塔集团和红云红河集团。二者的年产卷烟都在450万箱以上,与世界第四大烟草巨头帝国烟草(630万箱)已经相距不远。若将两大集团的四大主力品牌总销量合计,则预计超过500万箱。这让中国烟草在与外烟的竞争中,有争一席之地的能力。
“三红重组变局,是中国烟草计划资源重新配置和烟草品牌价值最大化的结果。”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发展改革部部长李明说。
更重要的是,“三红”重组,仅仅是中国烟草工业大规模兼并重组、走出国门的新开始。
并集和交集
在李明看来,是次重组相当迅速。从今年8月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到弥勒红河集团座谈,到红河、红云集团签署重组意向性协议,再到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批复,仅花了3个月。
批复文件显示,红河、红云集团重组为红云红河集团,“所辖”包括原红云集团的昆明、曲靖、会泽烟厂,省外全资的乌兰浩特卷烟厂,控股的山西昆明烟草有限公司和参股的内蒙古卷烟有限公司,及原红河集团旗下的红河卷烟厂和新疆卷烟厂。
原红河集团下属的昭通卷烟厂,则连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都划转给红塔集团。
于是红河一分为二。
对红云集团来说,“红河”卷烟就像一枚钉子,恰如其分地楔入了红云集团的烟草版图中。“红云集团有高档烟品牌‘云烟’,还有低档烟‘红山茶’,一旦联姻接手红河品牌,正好可以弥补红云集团中、低结构品牌的相对弱势。将原来红山茶、石林和三类云烟的市场置换为红河品牌,形成高中低档品牌格局。”一熟悉烟草的媒体人士称。
记者独家拿到了红云和红河集团合并重组方案(征求意见稿,2008年9月)。其方案显示,按照“资产、品牌、采购、研发、销售”五统一原则,采取“营销先行,平稳过渡,渐进统一,逐步整合”的方式完成业务整合。从明年1月1日起,实现对原红云集团、红河集团(划定部分)人财物、产供销和内外贸的统一管理。
在营销和品牌上,按照“做强云烟,做大红河”的品牌发展战略,先期进行营销整合。本月,两集团就以一个主体身份参加2009年上半年全国卷烟统一订货会。
在保证地方的财税利益上,方案表明,建议按照“核定基数、确定比例、同比增减、跨区入库、合理划转”的原则,恳请云南省政府出面协调,综合考虑昆明、曲靖、红河三地财政实际确定税收分配比例,并希望昆明市政府、曲靖市政府、红河州政府对合并重组前给予两集团的所有优惠政策保持不变。
如此一来,这次重组,便可以解决计划指标和做大规模、地方利益之间的两对矛盾。
根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红云集团的计划指标,通过合理调配,分配给红河,红塔的品牌并没有得到削减。在财税问题上,红云集团在全国率先创立的财税转移支付机制继续得到实施。这是为了保证整合后烟草企业所在地的利益而专门打造,主要思路是在整合后,保证当地政府每年能获得整合当年所辖范围内烟草工业企业向该地方政府上缴的税收基数。
整合完成后,红云红河集团产销量将摸顶500万箱,成为全国烟草当之无愧的“巨无霸”。于是,这场近乎“完美”婚姻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婆家”云南中烟工业公司的鼎力支持。
但红河品牌是否将随两大集团的诞生一分为二?
“不会。红河品牌要做大,新集团的重新组合,肯定会给红河相应的位置。红河品牌可以分开生产,既然在省外加工都可以,在省内也不成问题。”李明说。
重组方案表明,双方合并后,将继续做大云烟系列和红河两大品牌。按照明年的生产计划,并入红塔集团的昭通卷烟厂仍将生产30万箱的红河,2010年减少为20万箱。
“红河品牌之所以并到红云红河集团,是互补。但如果拿给红塔集团,现有玉溪、红塔山和红梅的高中低结构布局,红河品牌将挤占红塔的中档烟,造成内耗。”11月8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张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今天的结果,李明付出的代价是,一个月时间里上北京数次,在国家烟草专卖局附近蹲点。“为了尽快批复下来要及时补充材料,从北京到昆明,我甚至当天就打来回。”李明说。
虽然批复时间仅三个月,然则从酝酿“三红”重组,到实现“三变二”定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少用了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