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浩
11月10日,力拓集团(Rio Tinto)宣布,其铁矿石产量将削减10%。
力拓集团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因为一些中国钢厂提出对力拓铁矿石推迟发货的要求,公司做出了减产计划”,“至于减产对未来影响如何,我们也不确定”。
这也为11月底即将开锣的“年度铁矿石谈判”奠定了基调。由于需求不旺,全球钢铁企业纷纷减产。并且,市场预计,2009年的铁矿石协议价格将下降30%左右。
对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之一的力拓来说,这将意味着收入的锐减。但这并不在力拓的意料之外。
早在2006年,力拓董事长Paul Skinner就曾坦言,“毫无疑问,矿业是极具周期性的行业,产品的价格总在周期内振荡着。”
当时,Paul Skinner还特别提及了“中国”这一力拓的主要客户,“例如,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增长,产品价格达到历史高位。在这个时候,你尤其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和资产管理方案。毕竟,经济发展周期总是有拐点的。”
减产以待
在铁矿石业周期之下,力拓选择了顺势而为。
力拓表示,其已将澳大利亚西部Pilbara矿区出口的铁矿石产量调整到1.7亿吨到1.75亿吨之间。2007年,力拓生产了约1.8亿吨铁矿石,比前一年上涨了9%。此前不久,淡水河谷也发布了10%的减产计划。
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表示,“这次减产计划,是针对第4季度中国需求的下降而做出的谨慎反应”。他同时表示,公司相信中国经济在经过一个“短暂、急剧的下滑之后”,在2009年会复苏。“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仍然稳定。”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曾节胜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同行业内交流的时候,一些美国行业专家预计明年的铁矿石协议价格将下降30%到40%。
事实上,降价已在进行。“截至11月20日,印度63.5%粉矿到岸价,70美元/吨。而相同品位的巴西南部粉矿到岸价为84.01美元/吨,澳大利亚纽曼粉矿到岸价为96美元/吨。”
竞争已相当直接。“以到岸价(含海运费)计算,巴西矿南部粉矿比印度矿高出了35%,而澳大利亚矿则比印度矿高出了25%。”
而对于市场的变化,并非每个铁矿石企业都作出了正确的反应。
9月初,淡水河谷通知其亚洲客户,要求将铁矿石价格找平欧洲水平,并以断供相威逼。中国国内一片哗然,钢铁企业签约集体抵制。
一位同巴西淡水河谷高层有过接触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9月末,淡水河谷来到中国提出铁矿石提价要求,他们对中国非常乐观。虽然我们警告说,中国的市场情况将变糟,但他们非常自信”。
事实是,10月,河北钢铁、首钢、山东钢铁等大小钢厂皆减产20%。而近期有消息称,中国最具实力的钢铁企业宝钢,也将减产。
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5日,我国铁矿石压港量已经达到8900万吨,是今年来压港量最高值,钢厂铁矿石库存也达到4个月以上。
“市场最终验证了我们的告诫。淡水河谷也承认,形势变化得太快,至于未来如何发展,他们心里没底。”这位人士表示。
而10月末,力拓已经明确承认,中国经济放缓,在2009年前,对金属的需求预计难以反弹。
但行业周期下行不可避免的前提下,力拓仍在寻找效益最大化的策略。
近日,有报道称,力拓将向中国客户“打折促销”铁矿石。澳大利亚一家矿业营销公司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相比于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力拓产品结构中,铁矿石比重较高”。
但是,力拓发言人Gervase Green表示,“我们否认任何打折的消息”,“我们销售的铁矿石将按照谈判的价格出售”。
英国钢讯分析师保罗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钢协已经就2009年协议价格同铁矿石供应商进行了初步接触。“当然,在市场有利于中方的情况下,力拓和其他供应商并不急于讨论价格。他们在试图拖延谈判,以寄希望于未来市场的反弹。”
与“周期”搏杀
与行业周期搏杀,这个全球巨头的策略是“多元化”。
1980年代,韩国等亚洲四小龙驱动了上一轮的矿业的繁荣期,再往前,则是有日本经济发展为主旋律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两个阶段,都出现矿产品的整体价格上升得比较快。然而,即使是当年的日本,它的需求发展也不如中国当时的增长势头。
从1973年开始,力拓便向中国出口铁矿石,在整个1970年代,力拓旗下的主要铁矿石公司,澳大利亚哈默斯利(Hamersley),提供了中国80%的铁矿石进口。2007年,哈默斯利出产的1.085亿吨铁矿石中,5960万吨输往了中国。力拓2008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来自中国的需求,占据其销售总额的17%。
花旗银行亚洲总经理兼金属和矿业投资银行主管Alexander Molyneux也表示:“此次金融危机将导致,多元化将在大型矿业公司中重现。”
在力拓董事长Paul Skinner看来,要保持公司业务平稳发展的最稳妥的方法,依然是保证投资的多元化。“力拓很大,下面有不同的产品集团。每个产品集团都会希望能多做些投资,因为觉得这会让它的部门获益。”力拓分析师表示。
事实上,即便在铁矿石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的2007年,为力拓贡献最多利润的却是铜业,其34.79亿美元的盈利,远高于铁矿石业务的26.51亿美元。
而铝业则是力拓新的利润增长点,2005年至2007年,铝业分别贡献了3.92亿、7.46亿和10.97亿美元的利润,2008年仅上半年,这一数字已是0.995亿。
力拓首席执行官艾博年近日明确表示,力拓很感兴趣与(下简称“中铝”,601600.SH、2600.HK)等大型央企联手开发新项目,“特别是在一些需要基础设施的偏远地区,我们在那里发现矿石”。此语正值中国政府宣布“4万亿救市”之际。
对于力拓来说,这是一个做大铝业的机会。据西澳大利亚州政府官员透露,中铝和力拓在昆士兰州的“铝土矿项目和氧化铝精炼厂”项目,或正在可行性研究,或是亟待扩张,但都受困于基础设施建设。
而2008年上半年,力拓已计划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韦帕矿区开发一座新深水港,以满足铝土矿大型船舶的装载需求。
尽管铁矿石业务将不可避免下滑,但力拓已经寻找新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力拓董事长Paul Skinner始终拒绝来自另一个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的收购要约。
2007年11月8日,总部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全球第二大铁矿石企业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称,已向其竞争对手全球第三大铁矿石企业力拓发出收购意向。
为清除收购力拓的法律障碍,必和必拓需要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审查机构的批准。此前,澳大利亚、美国、南非三国的监管机构已经批准必和必拓收购力拓的申请。
国际钢铁协会原材料部部长安东尼·崔克特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美、澳已经对两拓合并放行,但是欧盟委员会是全球领先的反竞争监管机构,他们的态度是决定该并购案能否成型的重要因素。而根据计划,欧盟委员会将于2009年1月15日正式公布对两拓并购交易方案的裁决。
崔克特说,“如果两拓合并成功,那将是钢铁业的一场灾难!”
矿业分析组织CRU集团的中国区CEO约翰·约翰松表示,即使两拓能够合并,也并不意味着任何改变。然而,在观念中,下游企业很难接受,因为三大巨头没有控制价格,但是市场环境在左右价格。
但此前,包括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在内的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已经占据了全球铁矿石海运供应量的70%。若两拓合并,则将进一步提高垄断程度。这也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整体担忧。
而对中国钢铁企业来说,好消息是,必和必拓的要约遭到力拓董事会的拒绝。
2007年12月,在收到必和必拓的收购建议后,力拓董事长Paul Skinner在一封至全体股东的公开信中明确表示反对,他表示,董事会认为必和必拓提出的3股换购1股的竞标,“明显低估了力拓的价值及其发展前景”,并提醒股东关注力拓在“铁矿石”和“铜矿”以及“铝生产”方面的成长前景。
在2008年中报披露之时,力拓公司CEO艾博年说,在矿产资源空前抢手背景下,力拓运作“没有问题”,并且这种供求不均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
显然,艾博年的信心并非来自铁矿石。
分析师认为,力拓未来的成绩“肯定超过预期”。即使铁矿石减产,力拓的矾土、铝和焦炭等产品的生产,也将打破记录,其业绩也将受益明显。
而在多元化策略下,“良好的利润增长”会让力拓股东相信,必和必拓的收购价低估了力拓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