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万科副总裁兼董秘肖莉
□ 本报记者 庄少文
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业日渐风雨飘摇,但近日公布的房地产类上市公司三季度业绩报显示,其前三季度增长依旧强势。
今日,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三季度业绩报告。1-9月份,万科共实现营业收入225.4亿元,净利润22.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9.1%和18.8%。
10月27日,《证券日报》记者就市场关心的问题,专访了万科执行副总裁兼董秘肖莉女士。
对市场怀着敬畏之心
《证券日报》:万科如何理解有关部门10月22日出台的地产扶持政策?
肖莉:目前,全球经济、金融局势正处于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特殊时刻。发达国家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峻的金融动荡,且由金融系统爆发的危机已呈现向实体经济蔓延的趋势。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不可避免地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构成全方面冲击。为应对这场数十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也纷纷以历史上罕见的力度,推出了各项提振经济、稳定市场信心的措施。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选择和国民经济密切相连的房地产行业作为突破口,提振内需、增强经济活力,带动众多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过渡,进而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为中国争取更为有利的地位。这应该是从整体宏观经济的战略高度做出的全局性考虑。
《证券日报》:政策出台后,万科还会继续降价吗?
肖莉: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市场变化是由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作为企业,我们在市场面前只能怀着敬畏之心,怀着谦恭的态度去适应市场变化、迎合市场需要。
同时中国的市场很大,各地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万科旗下各项目的定价均由各地子公司根据当地市场的具体环境,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兼顾现金流、利润、周转和机会把握,兼顾对股东利益的长期与短期影响,从中谋求一个最有利的平衡。
万科认为,本次的市场调整根源在于07年市场过热、房价过快上涨,部分市场房价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支付能力。在市场成交量已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开发企业进行适度让利,促进成交量的上升,对于开发企业本身、购房者和行业健康发展甚至对整体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都有积极意义。
10月22日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后,首付、利率的下调降低了自住购房的成本、提升了购买力,对于部分去年房价上涨过快而今年调整不明显的城市,这反而应该是开发企业顺应时势合理定价、适度让利、促进成交的一个机会。
坚持稳健经营策略
《证券日报》:目前外围经济环境波动较大,短期内住宅市场的成交量似难见起色,万科的财务和资金状况是否稳健?
肖莉:2008年以来,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交易量出现大幅萎缩。而万科早在2007年即不断加大面向普通家庭的产品比例,并在业内率先推出向购房者让利的举措,销售情况跑赢大市。1~8月,万科的市场占有率从去年年底的2.1%提高到2.6%(9月份统计数据尚未公布)。
此外,万科一贯坚持稳健的经营策略,是行业内财务状况最安全、资金状况最良好的企业之一。目前万科的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财务、资金状况处于非常健康、高度安全的状态。
截至2008年9月底,万科总资产为1214.7亿,公司期末总负债率69.7%,净负债率仅34.8%,比中期末的净负债率37.1%进一步下降。报告期末公司拥有货币资金199.4亿元,比中期末的153.7亿元增加了29.8%,体现了公司一贯重视的“经营稳健性和财务安全性”原则。期末,公司各类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合计170.7亿元,低于公司所持有的货币资金。
压力测试表明,万科的财务、资金状况足以应对最严峻的市场变化。
《证券日报》:万科三季报预计年度利润增长低于15%,是否仍然不看好政策出台后的市场?
肖莉:公司预计全年业绩无法达到股权激励要求的15%的增长目标,且不排除全年利润出现同比下降的可能性。做出上述预计的主要原因在于,200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过于亢奋的局面,房价和地价出现过快上涨,而同年第四季度市场开始进入调整,这一房价和地价由高涨到下降的过程,以及成交量的急剧萎缩已经给公司带来了成本上升、售价下降以及销售难度加大等实质性影响,这一趋势在季度报告中已经有较为充分的体现。
本次政策的出台,降低了自住购房者的总体支出,有利于自住购房者实现购房愿望。客观上也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出现过度调整,有助于推动市场更快地达成共识,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但短期来看,市场能多快、多大程度上做出积极反应,对2008年的公司业绩又将产生多大影响,则还有待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