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可乐瓶供应商、国内饮料包装行业的龙头,珠海中富随着创始人家族失去在董事会的最后一个席位,而全面进入外资时代。
12月18日,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朝晖正式提出辞呈。作为珠海中富创始人黄乐夫的儿子与接班人,黄朝晖的退出,使黄氏家族失去了在董事会中的惟一一席话语权,宣告着珠海中富“黄乐夫时代”的全面终结。
当年CVC入主中富之时曾明确表示不会用美式做法把董事会全换掉,而采用与管理团队合作的欧式做法,而黄乐夫也乐观地认为,“CVC的人只懂投资,不懂包装,他们不会动我们的管理层,他们还请我做顾问。”
而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资方与黄氏在企业经营思路和管理上一直存在着冲突,而在被寄予厚望的PET啤酒瓶项目开拓上的巨大分歧,更是把珠海中富拖向了难以破冰的困局。
新业务无法拓展,老业务竞争压力大,利润率低,金融危机需求萎缩之下,珠海中富面临破局。
资本意志下“黄乐夫时代”终结
珠海中富董秘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一再强调,黄朝晖离职是因个人工作需要,黄朝晖将回中富集团工作。董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亦称,是黄氏家族的其他产业需要黄朝晖打理。对黄朝晖的继任者,“董事会还在物色当中。”事件的主角黄朝晖本人亦以“最近工作忙”,让记者看公告为由拒绝了采访。
“这就像自己养大的孩子被别人抱走,”珠海中富内部对黄朝晖的出局并不意外。从中富新主人CVC接手中富那一刻起,敏感的管理人员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去年10月,总部设在伦敦的欧洲第二大私募基金CVC资产合伙人(下称CVC)从原大股东中富集团手中收购了珠海中富29%的股权。这笔耗资16.5亿元人民币的交易使得CVC成为珠海中富第一大股东。
收购当日中富便上演了“高管集体请辞”的一幕,原中富高管基本被清洗。一个月后,珠海中富新的董事会成立,其中来自CVC的管理人员占据董事会大部分席位,董事会中仅保留一个席位给了珠海中富前董事长黄乐夫之子、原珠海中富副总经理黄朝晖。
黄乐夫是珠海中富的创始人之一,但极少曝光,中富易主前曾排中国富豪榜369位。其在珠海企业界算得上传奇人物———渔民出身,洗脚上田,从来料加工的初级制造做起,办过制衣、胶花、喷胶棉厂,1985年开始涉足塑料饮料容器。
PET瓶的塑料工厂在80年代末只有四家,而当时的饮料厂有四百多家。当听说“两乐”要加大内地发展时,黄乐夫贷款890万美金,进口了最先进的设备、原料,使得“两乐”在中国的第一个塑料瓶生产厂都选择了珠海中富,成为了中富的历史转折点。1988年,国家批准“两乐”在全国设立20个生产厂,黄乐夫“贴身紧逼”,有两乐身影的地方就有中富。1988年,黄对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1996年,珠海中富在深交所上市。
PET啤酒瓶破冰难
在收购中富前CVC曾收购吉象木业,但CVC并未插手公司日常经营。而CVC在收购前曾表示其不会用美式做法把董事会全换掉,而采用与管理团队合作的欧式做法。当时黄乐夫也乐观地认为,“CVC的人只懂投资,不懂包装业,不会做实业,他们不会动我们的管理层,他们还想请我来做顾问。”
那么,创始人与资方的矛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有熟悉内情的公司人士透露,资方与黄氏在企业经营思路和管理上一直存在着冲突,由于黄氏旧势力的存在,让CVC的很多新策略和制度难以贯彻,尤其是在被公司寄予厚望的PET啤酒瓶项目的开拓上,双方分歧更大。
PET啤酒瓶项目在珠海中富公司内部被称为“二次创业”。这个项目,被黄氏父子寄予厚望,认为能“再造两个中富”。尽管中富占据国家PET瓶市场接近40%的份额,但总体净利润率才1%,并且饮料市场已接近饱和,在华东市场与紫江的竞争激励始终无法突破。
公司想要质的飞跃,就需要开辟新市场,当年CVC进驻中富并不是看好中富的饮料瓶市场,而是冲着PET瓶在啤酒市场上的专利。三年前黄朝晖就雄心勃勃宣称五年内中富啤酒瓶销量要超过100亿只,相当于当时中富所有PET瓶产量的三倍。
目前,玻璃啤酒瓶改塑胶瓶已是国际趋势,但从中富1995年进入PET啤酒瓶市场迄今,前后耗资2亿多,但中国市场一直未见起色。
“成本是主要因素,”华润啤酒相关人士认为,PET啤酒罐装瓶成本较高,1只瓶子0.7-0.8元,而玻璃瓶成本0.6-0.7元/只,但玻璃瓶可通过反复回收和洗瓶3-5次,把成本降至约0.2元/只。“目前国内啤酒市场70%左右的是低端啤酒,迫于竞争压力,PET瓶包装难于普及。”
“其实并不是成本降不下来”,珠海中富内部人士透露,因为啤酒客户利润率低,大多要求在广告费用上与中富分摊,但黄氏一直无法接受在广告费用中支付大笔金钱,这也是国内的啤酒厂无人愿意采用PET瓶的原因———离中富最近的珠江啤酒明确表示不采用中富的塑料啤酒瓶。
观察
资本的营盘,流水的经理人
一年前,外资入主珠海中富这个占有PET饮料瓶四成市场、客户是响当当的“两乐”的隐形冠军,尽管卖了个好价钱,但此桩并购还是被网友看成是外资侵占中国优质民族产业的又一个典型案例,尤其是当时中富高管集体请辞,创始人股权旁落,不免悲壮。
而事实上,在记者采访中,不管是投资者还是中富员工都不希望再回到黄氏管理时代的老路,有的员工直言那种状态真是不死不活。资本的营盘,流水的经理人,当黄氏“老迈”无法交出满意的答卷,无法让中富在饱和的饮料包装市场上杀出条血路来时,资本必然是无情的。
创始人交棒的那一天起就应该记起自己的契约精神,大国心态就要求人们在法制的框架下解决所有的问题,既使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孩子,也要履行契约,不做无谓的人事纷争,拖慢企业发展。高凌云
本报记者 高凌云 实习生 傅琳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