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广电内部人士透露:“瘦身”后的上广电将强化其在液晶面板生产线上的投资
全球LCD产能布局
日本
夏普、索尼(液晶)
松下(等离子)
韩国
LG、三星(液晶+等离子)
台湾
友达、奇美(液晶)
大陆
京东方、昆山龙腾、上广电(海外转移过来的生产线)
中国电子信息十强之一的上广电出现了资不抵债,但业内人士皆云“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惟一扼腕的应该是那些对“上海造”情有独钟的消费者。毕竟上广电盛载着上海电子工业制造的全部光荣与梦想———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最著名的品牌金星、凯歌、上海、飞跃、红灯,全部都是上广电旗下品牌。
上海造南柯一梦。“可以说,上广电的资不抵债是上海电子工业制造的悲歌,这么多好品牌全部都灰飞烟灭了,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难以盈利?谁的责任?”
如何拯救上广电?
据一位上广电内部人士透露:上广电方面将进一步强化其在液晶面板生产线上的投资。这也许是个光明的尾巴。
而更能透露一些意味的是,有知情人士昨日透露,上广电与日本夏普就6代线转移的谈判大门并没有关闭,“上广电此次瘦身将使双方的合作更为简单,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蹒跚的恐龙
“上广电的资不抵债,是上海电子工业长时间内没有突出强项和长处的必然。”一位在电子工业工作多年的业内人士指出:上海产品的市场强势就是产品“比人强”,一旦产品比人弱,市场就会抛弃你。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上海市政府“大产业”规划中行业企业整合重组的举措之一———上海仪表局一分为二成立上海广电和上海仪电。
在本世纪初期,上广电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上海广电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二家上市公司,另与SONY、松下、夏普、西门子、NEC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30多家合资合作企业的庞然大物。但公司决策和市场反应度上都较很多电子企业来得迟缓。
仅以SVA品牌为例,和此前的上海造品牌不同,SVA是个新品牌,在市场美誉度和品牌知名度上拥有先天缺陷。
可是由于上广电集团方面的“敝帚自珍”的心态,要求品牌咨询公司将SVA品牌LOGO更新的识别震荡负面效应降到最低———颇为坚决地提出了原LOGO“能不变就不变”的设计要求。
与此同时,一样拥有先天设计缺陷的广东企业科龙、TCL正在经历品牌标示LOGO等视觉识别系统的全面变革,而SVA这个先天有设计缺陷的上海品牌却在敝帚自珍中“妥协”着。